三岁看大,7岁看老”这一句俗语,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们都曾经听过,不知道各位对这样的说法是否相信呢?
其实这句话是具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孩子在后天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由家庭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并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然而孩子7岁之前的影响与教育,又是很多家庭经常忽略的部分,很多家长们认为,这一段时间内,只要保证孩子吃好喝好,就不需要再管其他方面了,可以任由孩子自己随便瞎玩儿,并且还会以孩子小不懂事儿为由,不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态度,甚至任意向孩子发泄自己身上的负面情绪。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出现了各种性格缺陷。抑或者是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得非常叛逆,还会染上很多不良的嗜好。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分析一下,孩子后天的行为,与0~7岁所受的家庭影响之间的关系。
0~3岁形成依恋模式
很多家长们都认为,由于0~3岁的记忆,很难在成人的脑海中留下痕迹,所以就本能的认为,对待0~3岁儿童的态度将不会影响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根据科学的研究表明,0~3岁的孩子,处在形成依恋模式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需要被照料的情感不加以回应,孩子就很有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从而影响他的一生。
心理学上,依恋模式主要分为4种,这些依赖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父母在婴儿饥饿,害怕时的反应方式所决定的。

回避型依恋
如果孩子在0~3岁时,经常会受到父母不情愿的照顾时,他们就会出现一种回避型依恋的情况。有这种依恋模式的孩子在成年后将会表现出较大的敌意,以及对社交行为的排斥。
痴迷型依恋
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期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料,那么将极有可能形成痴迷型依恋的类型,这类孩子在长大之后将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待自己的恋人也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面对困难时,非常容易退缩。
恐惧型依恋
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期,受到父母忽冷忽热的对待,即有时非常热情的照顾自己,有时则对自己态度恶劣。那么孩子将极有可能形成恐惧型依恋的模式,这种模式兼具回避型和痴迷型依恋的心态。在渴望别人爱自己的同时,又深怕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产生回避的心态,同时这种矛盾又会深深地折磨自己,不能自拔。
安全型依恋
如果在婴儿期间可以得到来自父母持续性的稳定性的照料,那么这些孩子将极有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的模式,这种也是最为健康的一种依恋模式,具有这种依恋模式的孩子在长大后将有很大可能会形成自信阳光的性格。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依恋模式的养成,全部来自于父母对其早期的态度。同时一列模式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这种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一脸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深刻的影响孩子之后的学习,工作和情感生活。
4~6岁,形成价值观
在经历了一列模式形成的时期之后,孩子就会经历价值观的形成,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孩子对于父母的不同态度。
对于4~6岁的孩子来说,其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他们也会逐渐去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对于这个年纪的小孩,他们在叙述一件事,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时候,经常会加上这么一句:爸爸妈妈告诉我应该这样做”,一句台词非常好的表明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深刻影响。

研究表明,很多具有自我惩罚倾向,并带有强烈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曾经遭受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些父母整天到晚的抱怨着生活和工作,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强烈的情绪表达使得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理,这让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会变得不好,从而对自己病态的严格要求。
另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则经常受到父母的虐待与惩罚,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做错了一件小事,就会受到父母怒不可遏的对待。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将很有可能在青春期之后走向叛逆的道路并且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反社会倾向。
而那些在孩子幼年时期可以积极对待孩子不同的行为,关注孩子自身需求,将孩子的生活照料很好的父母,他们所培养的孩子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并且可以变得更为自信,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且会始终专注于自身的人生目标上。
改变自我,善待孩子
看到这里,不知道这些文字有没有让你产生共鸣的地方呢?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看到某些文字时,会感到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联想到自己幼年时的一些记忆片段,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同时,我们可能也找到了一些自己性格缺陷的形成原因。然而,我们就因此责怪父母的错误教育影响了我们吗?显然这种想法是无济于事的,往昔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找到原因的情况下,尽力改变自身的心态。
看完这个,我想各位可以有一下两件事情去做
首先,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影响:
如果感觉自己的某些性格缺陷与原生家庭的影响脱不了干系,那我们就需要采取措施,努力的摆脱原家庭的影响。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是一旦使我们解开心结,这种性格缺陷,就有可能被修复。
我们可以与父母们进行沟通,更好的了解婴幼儿时期的你,并且充分了解父母当时的行事动机,尝试理解父母的行为,最终与父母达成和解。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心理咨询师从科学的角度,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与困扰,并且有些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通过催眠的方式,唤起尘封多年的记忆。通过记起曾经的往事,我们也可以最终解开心结,放下执念。

其次,我们需要善待下一代,不让悲剧重演
既然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要学会善待我们的孩子们,在与低龄孩子的接触当中,我们切莫感觉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表达出自己需要被照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给孩子很好的关怀与照料。孩子犯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时,我们需要避免立刻责骂与训斥孩子而要给予和善的引导,不让他们对外界产生恐惧与排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那样:人究其一生,都在与童年做斗争”,了解到原生家庭对人性格形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之后,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因此而解开内心的心结,更幸福,更快乐的去生活。同时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吸取教训,给予自己的子女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