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余晓威
审核丨李筱羽
监制丨肖小云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视频里两个孩子在27层楼顶立定跳远,不少网友表示,看视频都腿软,俩孩子心真大”,但同时也表示对目前儿童的安全教育的担忧。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俗话所说正是,幼小的孩子并不懂什么事情是危险的,任何能激起他们兴趣的事情,他们都敢于尝试,所以该如何提高孩子安全意识,避免孩子发生意外呢?
形成安全意识主要有三个要素:概念、信号和后果
概念
首先要说的是概念,孩童时期是处于对世界感知认知的阶段,对许多事物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家长口头上的警告,孩子是不能理解话里的许多概念的,例如:很多家长对孩子会说:开水很烫所以不要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烫”指的是高温,就更不会联想到烫”会让自己被高温烫伤。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安全意识,不仅仅只是告诉孩子什么事是不能做,而是要让他们先明白不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对于孩子来说,当一个概念,从具象、到共性、到本质,孩子都能掌握,那么对这个事物的认知就完成了。很多家长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孩子对事物却会有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所以要求家长能够适应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能够更加科学地去让孩子对事物形成认知,从抽象到具体,从生活中各方面,让孩子去实地考察,亲身接触,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书和网络去了解更多的概念。尤其是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相关的例如:陌生人的食物”、交通信号灯”、通电的插座”等概念。
信号
信号就是概念的具体表现,如果概念是对事物抽象的第一印象,信号就是对事物更加深入的理解。所有危险的事物,危险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有许多明确的信号的,对于事物本身的警戒,更多的还是以对其所表现的信号的警戒。还是以开水烫”为例,表现烫”的具象信号就是冒着热气”,所以防范措施是让孩子不要直接接触冒热气的水”。再如插板本身其实并不危险,而是通电的插板”很危险,而通电的信号多是插板的指示灯亮了,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不要触碰亮灯的插板”就能避免危险发生。
所以当孩子对事物有了一定认知后,家长要做的事就是告诉孩子危险的信号,让孩子看见这些信号形成规避意识。
后果
孩子的安全意识,光靠前两个要素还不足以孩子真正理解危险”,只是让孩子了解食物危险,但并不能理解危险会带来什么,所以让孩子了解到危险带来的后果,才是规避危险重中之重。就像大多数孩子害怕打针一样,他们知道针头刺入皮肤会带来疼痛,所以会抗拒打针个,家长们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明白危险会带来的后果跟打针一样,如此孩子便会自然而然远离。
还是以开水”为例,要让孩子明白开水烫的后果就是烫伤,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摸一下装开水的杯子,让孩子感受下烫”的会带来的后果,这样孩子便会知晓开水烫不要碰”这句话的本意了。如此用实际体验,去了解危险对自己的伤害,同时对于无法亲身体验的,可以结合网上的实际案例,只有对危险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孩子提升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