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卡在读博路上的牛娃带给我们的思考

每一个宝妈和宝爸,在孩子的升学道路上,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上名校。

因为,在绝大多数的父母眼里,名校代表着未来的好工作、好生活,代表着成功,代表着人生的一切。

但是,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却令我唏嘘不已。

01 精彩的开场,并不代表结局

亲戚家的孩子,一个名符其实的牛娃。

10岁进入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北京八中少年班,然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18岁本科毕业后,直接申到了美国的藤校读物理学博士。

卡在读博路上的牛娃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众人的眼里,人生没有比这更完美的了。

但最近,儿子突然告诉家里,这个博读不下去了。原因是很难通过资格考试,专业也不喜欢,想转去读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

听闻此事,如五雷轰顶的父母立马急惶惶地跑去美国,但回来却更抓狂了。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艰难的抉择:

1.转专业,但学校只能给一个硕士学位。而且转到新专业后,学校将不再提供奖学金,后面可能发生的百万费用都要自己来负担。

对于这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卖掉自己的住房。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是,因为专业跨度太大,转到人工智能后,连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都要从头补起。这意味着更多的费用和时间,最后能不能成功还未可知。

2.继续咬牙在原来的专业读下去。且不说面临的资格考试能不能通过,就算将来勉强过了,后面的课题研究,如果没有兴趣怎么去做?物理可是众所周知难中之难的学科!

夫妻俩被卡在了死胡同里,进退两难。

曾经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开场居然走到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这个剧情发展绝对是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力。

02 卡在读博道路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说,读博读不下去仅仅是因为学习能力或学习方法的问题,那后续如果咬咬牙、努努力,也许还能有救,但问题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面临艰难的选择,父母已经是愁得吃不下、睡不着了,儿子的态度却是惊人的淡定。

爹妈问他自己怎么想,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无所谓,你们有钱,我就继续读。没钱,我就回北京。

一个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巨婴心态!

可是你一个物理学的硕士,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国来,能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这张文凭只能告诉人家你学业上的失败。

如果找不到对应的工作,你又准备怎么办呢?是转行还是继续啃老?

爱子心切的父母万般无奈之下,觉得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没钱就耽误了宝贝儿子的大好前程,于是咬着牙,准备顺从儿子的心愿,砸锅卖铁供儿子转到新专业再继续念下去。

而我,却从中读到了一种自私和冷漠。

虽然出身于少年班,在中学、大学里都是同届中的低龄学生,但如今也是个20岁的成年人了。

既然是成年人,就应该有成年人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就应该有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在读博的人,当初申专业的时候,选择物理说是因为喜欢。现在读不下去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一走了之,放弃的理由竟然又是不喜欢了。全然不考虑转专业后会再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不顾及含辛茹苦的父母该用什么办法去支撑他未来的巨额费用?不去想这将给他的家庭、给他父母的后半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父母的愚昧和孩子的自私,共同酿成了这颗苦果。

03 除了成绩,我们还应该培养孩子什么?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无论是校内还是家里,成绩往往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可以掩盖一切问题。成绩好,一切问题都可以被原谅。

物理学

但是,当孩子走入大学、进入社会以后呢?

大学不再有父母无原则的宽容和溺爱,社会也不会原谅你人格的缺陷。

前不久,清华大学开除两名博士生,原因是不专心学业,天天混日子。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大学也劝退了16名本科学生,原因是应修未修、不及格课程累计超过20学分。

这样的事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相信看到这种结局,最心痛的莫过于父母了。

但其实,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却是我们做父母的一手造成的。

你包办了他的一切,造成了他的自私和冷漠。
你倾其所有,为他牺牲一切,他却不知你的艰辛。
你宠他、爱他,他却无动于衷,不知回报。
责任和担当在他眼里,不知为何物,他心里只有他自己。

这是你培养他上名校的初心吗?这样的孩子即便能从名校读出来,又将怎样?

所以,眼前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培养更不可忽视。因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它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

PS. 在众人的力劝之下,那对父母最终没有走出卖房这一步。孩子又换了个方向继续去读原专业,但最终结果将如何,无人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