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乖宝宝的内心有多苦,爸妈们知道么? 有谁能理解我内心的苦说说


乖宝宝的内心有多苦,爸妈们知道么?

乖”,是爸妈对孩子的期望,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

xx最乖了!”xx真乖!”

xx不乖哦”

有谁能理解我内心的苦说说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在育儿的时候,你是不是时不常就会这么说?


家长碰面聊天了,对方一句呦,你家孩子可真乖”, 你听了是不是心花怒放?


你在问老师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时候,你会问孩子平时在学校听话么?”


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调皮的孩子是坏孩子


小时候的乖宝宝,长大后内心痛苦

小孩子知道,会看大人脸色,听话,大人就会喜欢自己,表扬自己真懂事”!

淘气叛逆的孩子,得到的就是批评、处罚,说自己不懂事!不乖!”

为了得到表扬,避免批评和处罚,孩子会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压抑住,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宝宝”。

顺从于长辈的意志,压抑自己的意志,长大后会有两种结果: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因为补偿心理而在某些方面极度渴望甚至偏执。无论哪一种,他们的内心都是痛苦的。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好先生(小姐)。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掩藏自己情绪,害怕起冲突,所以他(她)们会压抑自我的需求。他(她)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我认识这样一个朋友,在别人眼里他非常优秀,光芒四射。从小就是年级前几名,高中市重点,大学中国top2,毕业后留在北京知名外企,小时候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是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

但是,他一点也不开心。他严重不自信,对自己评价很低,认为自己有各种缺点。收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时容易崩溃。害怕把自己的缺点展露给别人,畏惧结识新朋友。他不敢拒绝别人,不敢拒绝追他的女生,即使他不喜欢人家。后来,他工作压力大一度抑郁,去看了心理医生,才找到答案。

原来,他从小家教严格,爸妈对他要求很高。做到了就狠狠表扬,做不到就狠狠批评,甚至惩罚。他说,第一次他没有拿到100分的时候,因为害怕被批评,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心里恍恍惚惚的,都不知道是怎么回的家。他一直努力做一个乖孩子,因为他害怕被骂,他渴望爸妈的表扬。

他之后的几年,努力与自己和解,努力去爱自己,试图治愈从小因为缺少爱而受伤的内心。


因为补偿心理而偏执

人在心理上缺失了某种感受,特别是在童年时候,就会尝试用类似的感受去补偿,当可以获得这种感受的时候,会过度需求这种感受。

比如,二战中集中营幸存的很多人,即使在物质富足的年代,也会在家里存储大量的食物,多到吃不完变质,因为他们饿怕了。

从小在父母严格,缺少亲情表达的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缺少安全感,会格外渴望爱。然后,他会在某些方面极度的渴求,以满足自己的心理。

在legal high中,古美门就是典型的代表。

古美门小时候,父亲对他的羞辱

年幼的古美门,只有绝望的眼神和伤心的眼泪

成人后,父亲对已经是最知名律师的他继续羞辱

成年后的古美门,面对父亲的羞辱,斜撇的眼神中没有任何尊重和情感

由于父亲在儿时的羞辱性教育,古美门行为离经叛道,对于连续求胜极度偏执,为了胜诉,用出各种下流手段在所不惜。他这种种乖张行径,不过是内心自证的表现,他一直活在与父亲否定的对抗中,努力去与内心的自我和解。


长大后,努力与自己和解

从小就乖的孩子,通常有一双严格的父母。从小的严格要求会让他们学习更好,往往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往往还会为了自己培养出来优秀的孩子而骄傲自豪。

殊不知,这些优秀”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并不幸福,他们成年后,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与内心的自己和解。

有人会用你要乖”去继续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然后如此往复,这份痛苦继续延续。有人会避免自己内心的痛苦在下一代重复。我的朋友告诉我,他从小我就暗下决心,以后有孩子了一定要对他/她温柔、宽容,让他/她在爱中成长为心理健全的孩子。不要让他/她像我这样,太难受了,自我治疗太辛苦了。”



公众号:悉尼煮夫。 曾经的500强外企经理,985理工直男,8岁威廉和3岁乔治的爸爸。从帝都到悉尼,开启了养娃,煮饭,顺便思考人生的奶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