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明哲读精神分析。
克莱因主要做儿童精神分析,开发通过游戏进行分析的方法。克莱因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患上了抑郁症,后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最终成为了精神分析家。
婴儿看母亲笑,母亲跟着婴儿笑,母亲的笑容是婴儿心安,心理学解释为,婴儿把感情投射给母亲,母亲被感情俘虏,从而模仿孩子,这种使投射性认同。
克莱因认为,孩子小时候学习不用功,遇事漠不关心,精神分析认为是孩子压抑探求欲望,导师知识性活动受压抑,对学习不感兴趣,压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儿时对母亲身体的好奇心,年幼的孩子想看到母亲的身体,但这种需要又引起孩子的恐惧,正常的孩子把好奇心转向对世界的探索,世界代表母亲的身躯,通过象征的手段转换成外部世界,孩子通过学习外部世界代替探索母亲的身体。不正常的孩子没有象征化的能力,对窥视母亲身躯时出现严重恐惧感的孩子无法产生象征化,知识性活动萎缩,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或降低知识的能力。
克莱因把人格的成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从偏执-分裂立场到抑郁立场,也称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这一过程在出生后一年内基本完成,但人格并不就此固定,而是在一生中往来于两者之间。
偏执-分裂位是婴儿出生的原始立场。婴儿出生无法整体认识母亲,只认识母亲的乳房,只会分辨有奶吃的好妈妈(给与满足)和没有奶吃的坏妈妈(给与挫折)。对坏妈妈可以投射婴儿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所以坏妈妈变得可怕而具有攻击性,处于这种立场的孩子怕被坏妈妈迫害,产生坏妈妈会害自己的妄想性倾向。偏执抑郁由此产生,婴儿会暗示自己假想没有害我的人来否定一切,回避现实。
偏执抑郁之后进入整合阶段,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人,区分现实和幻想,克莱因认为人在出生3-4个月就会出现抑郁场,并持续一生。当婴儿认识到母亲既好又坏,会陷入恐惧,认为自身的攻击会除掉母亲,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坏的冲动,让他失去母亲而感到抑郁。
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优势情感不同,偏执分裂位的情感是被害不安,抑郁位的情感是对客体幸福的担忧。出生时婴儿把母亲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产生现实感后整合为一个妈妈,爱和恨的对象是同一个客体,自己有攻击毁掉母亲的幻想。当恨的程度超过爱的程度的时候,母亲不会害自己,但自己会害母亲,如果孩子在断奶,往往联想到自身的坏冲动使他失去母亲的乳房,从而陷入自责和抑郁。
孩子只有爱大于恨,才能战胜自己心中抑郁立场。孩子才能安心依靠母亲,随之对母亲产生感激之情,即使在母亲不在的时候,也能内化母亲的形象并保持终身。没有一个人能摆脱抑郁立场,人的一生往来于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之间,时而感觉自责,时而害怕被害而深感不安,每个人程度不同,严重的躁郁症,也可能用侮辱和支配对方的手段摆脱自身的抑郁。
克莱因认为孩子在游戏治疗中表现出的行为同自由联想是一样的,而深层解释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移情有必要扩散到接受分析期间患者全部的实际的人生状况。分析顺利,咨询师就成为幼年期的客体,咨询师不仅是咨客过去和现实生活的实际任务,还是咨客幼年期的内在化对象。
克莱因认为反移情除了咨客与分析师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咨客赋予咨询师某种感情和作用所产生的反移情。通过投射性认同而发生。反移情可以获得咨客的信息,现实咨客的矛盾。

明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AB段学习,持续学习心理学十年,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沙盘游戏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跟随精神科医生及精神分析专业心理治疗师学习,接受精神分析个人体验超百小时,每周固定接受精神分析小组自我体验持续三年。坚持分享经典专业心理学知识,只为心理学爱好者能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