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在刘墉的亲子教育课中,听到一个故事,一位宝妈在孩子出生后,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特地为孩子布置了一间温馨、隔间效果也很好的房间,她每天在睡觉的时间把孩子一个人放在这个房间里,希望能早早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
这过程中,哪怕孩子哭闹个不停,也不许别人去管。于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便真的养成了独立入睡的习惯,哪怕没有人抱也能乖乖地呆在房间中。
这位妈妈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早教理念执行地非常好。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面却为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感到难过。刚出生的孩子,适应能力也很差,正是希望有大人陪伴的时候。
刘墉说,每个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四周是一片漆黑的,他们聆听着妈妈的心跳,被母亲温暖的气息所包围,他对这种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在母体内的感觉让他无比安心。
可一旦当他脱离母体,来到一个完全陌生而又明亮的新世界,强烈的不安,自身会感觉到无比的惶恐,而这个时候没有熟悉的大人陪伴在身边,可想而知,孩子该是多么的无助。
而当他没有寻找到母亲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呢?而上面这位妈妈所做的事,却是和宝宝的渴求相违背的,幼小的他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害怕,只可惜,孩子的信号被大人的自以为是给屏蔽了。
我们都知道,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长大后,容易自卑、怯弱,他们情绪波动大,而且也不爱主动和人交往,往往脾气暴躁。
安全感建立的最佳时期就是孩子的幼年期,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以后再想补足,其实很难,孩子还那么小,何必过早地强迫他步入独立的阶段呢?

02
每位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也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去当父母,所以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如何去教育,怎么教才是对的,相信不是每一位家长都知道正确的答案吧。
所以父母们会去看各种教育书籍,会去听很多长辈们的意见,可是别人的意见真的是对的吗?
记得女儿刚出生的在医院那几天,她睡小床,我睡病床,可是她总是爱哭,我看了忍不住心疼,便让婆婆把孩子放在我的身边。神奇的是,小丫头一睡在我身边,竟然就止住了哭声,睡的很香甜。
后来,每次她哭我都不忍心,便会抱她,但是一边的长辈们都会说,你不能经常抱她,小孩子最精了,以后出了月子,就会赖着你抱。
我不太在意,想着,孩子哭便是想要妈妈安慰,有什么抱不得的,所以时常趁长辈们不注意抱抱她。结果,果然是被长辈们说对了,出了月子,这丫头整天就挂在我身上,不抱就哭,那会我也曾后悔过,那时该听长辈的意见,就让她哭吧。
直到后来听到刘墉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当初自己的心软,其实是歪打正着,符合培养孩子安全感的理念。因为,在孩子哭泣无助的时候,母亲温暖的怀抱才是孩子最大的安慰啊。

03
同事的孩子九个月了,打算断奶,问我有什么好的方法,另一个同事插口说,能有什么办法,就把孩子抱给其他长辈,然后你躲着点不给吃就好了。
我却觉得不该这样,本身断奶对孩子和母亲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孩子那么小,既要忍受着不能吃母乳的痛苦,又要见不到母亲,双重打击该是多么可怜。
于是我建议她在断奶时不要和孩子分开,陪着宝宝,哪怕宝宝哭闹的要吃奶,只要坚持不给吃的原则,孩子是会明白的。
她半信半疑,后来过了几天,告诉我说,断奶很顺利,孩子也适应的很好。其实这个经历正是我自已所经历过的。
那会我没有听从长辈的意见,坚持不肯在断奶期间离开孩子。唯一难熬的是她歇斯底里的哭泣声,让我心碎,但是我发现,一岁多的孩子其实很聪明,哪怕她还不会说话,但是你一字一句告诉她安慰她的话,她其实都知道。
很幸运,那一道难关,是我们母女俩一块渡过的。
在孩子年幼时,父母陪在身边,其实是培养安全感最好方法,在听李玫瑾教授有关育儿的心理课时,心里有了一种深深的感悟,孩子在0-6岁的时候跟谁在一起的时间多,他长大后就会听谁的话,因为父母从小的教和养,潜移默化到孩子骨子里了。

04
前两天遇到妹妹,她开玩笑的说起,说外甥都10岁了,总是偷偷跑来睡在父母的大床上,撒娇说要陪着爸爸妈妈一起睡。
其实外甥已经在自己的小房间睡了几年了,可是他仍旧喜欢赖着父母,喜欢和父母一起睡。
记得有一位妈妈,她说,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她看了大量的教育书籍,然后看到说孩子到3岁的时候应该和父母分房间,然后她便在大女儿3岁的时候给孩子布置了房间,想让她学会独立。
可是这一过程却十分艰难,孩子总是在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到大人的房间,各种撒娇装病,花样百出的缠着父母想一起睡。
每次都被父母义正严辞给拒绝了,后来有一次,孩子被父母赶出房间,可她宁愿穿着睡着抱着枕头光着脚在父母门前睡了一晚,也不愿意回自己的房间。
她妈妈说,那时候打开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都碎了,后来她想,为什么一定要相信所谓的教育家的话呢,孩子如果不愿意离开父母,何必强迫着她呢,就像孩子说的:妈妈,我还不想长大呢!
她说后来大女儿长大后,她邀请她来一起睡,孩子反倒不乐意了。所以小女儿出生后,她并没有说到特定时间就给分床,而是慢慢的陪着过渡,然后小女儿分房间的过程适应的也很好。
孩子总会长大,也会离开妈妈,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每个孩子到一定的时候,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不该是被迫成长。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能急燥,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到了什么本领,然后父母就很急燥,拔苗助长要不得。
其实每一天陪在孩子身边,感受着孩子的一点一点的变化成长,这不就是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