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讲她两个远房表弟的事,听完感觉:溺爱真的毁人。
01、日常溺爱
俩表弟都将近三十岁了,如今宅在家1年多了,打游戏玩电脑,不跟别人交流。不出去工作,也不到自家的小工厂帮忙。

不是真实的表弟哈
有一次亲戚结婚宴请,大家终于招到他们俩兄弟来凑热闹。
由于天气热人又多,她表姨就体贴地到每个位置上去体验,看哪个地方比较凉快舒服,直到找到一个很好的位置,就让倆表弟坐在那里
更夸张的是,有个女孩子的位置看起来更舒服,他们还提出想让女孩子跟表弟的位置换一下。
忙完后,他们就在挨着表弟的位置坐下来,
最终被这一桌的年轻人打发到别桌去了。可她表姨吃饭也很操心,眼睛总是不断往这边瞟,很自然地喊着这个好吃,你多盛点吃哈”,会不会盛不到,让某某帮你盛一下”,会不会很热,某某,那个风扇往这边挪一挪”。
表姨还不放心,赶快吧啦几下迅速吃完,迫不及待地跑到表弟旁边站着,有没有吃饱”,再喝点汤吧”,360度全方位照顾。

为什么俩兄弟会成为这样子呢?再往前推,可以看出一斑。
02、被填报志愿
在俩表弟读中学时,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他的父母却还是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填报志愿。
因为他们家是做化工的,为了能让孩子传承下去,即使大表弟喜欢计算机软件,还是要求他填报化工专业;又认为电子商务是发展趋势,即使小表弟喜欢动漫画画,还是要求小表弟读电子商务。
03、毕业被动择业
快毕业了,两夫妻又是各种托关系给俩兄弟找工作。
找到工作俩兄弟不喜欢,很快都辞掉了,他们就给再找。听说在上班期间,她姨父还怕孩子晒到或冻到,天天开着汽车接送。
结果,俩孩子一个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份工作都坚持不到三个月就不干了,常常宅在家,在时光中耗到了这个样子。

看起来溺爱有一点伟大的影子,因为父母会从方方面面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牺牲自己,无视自己的需要。
但心理学上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一个是内在的小孩”。
当我们小的时候,现实的父母和理想的父母就会内化成为内在的父母”,而当我们成为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小孩”就是我们童年的记忆和理想童年的内化。
童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做了父母的时候,会投射在子女的身上。想要满足子女,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

这个说起来有点难理解,来看看如姐的表现就很好懂了。
一方面,她小的时候家里穷,在充满浪漫与童话梦想的年龄,却得不到一个公仔娃娃,吃不到可口的蛋糕,也穿不了漂亮的衣裙,虽然她看起来不那么介意,可是哪一个小女孩不希望可以得到满足呢?
当她做了妈妈以后,她对女儿很舍得花钱,别人家有的游乐和花销,她都极尽所能地满足,还为她拍了很多美美的艺术照,让女儿享受所有的、全面的满足。
另一方面,如姐小时候妈妈经常没法陪在身边,当她有了孩子以后,她坚决地辞掉了工作,成为一个全职妈妈。
其实她每天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做的事,只是想守着女儿。她守的哪里是女儿,是小时候缺乏陪伴的自己。

包办型父母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溺爱是一种懒惰、不负责任的爱。
一方面,父母眼中看到的是过去的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实的孩子的需要。
另一方面,不花心思去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他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满足孩子的,
这样让子女成为为父母而活的人。
武志红老师说: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表,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01、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孩子们其实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险和冒险,他们会从中学会新事物。
当小孩子刚想拿前方的物品时,如果大人急迫地为他拿到身边;当小孩子想学穿鞋子的时候,如果大人关切地绑他穿好。
在溺爱的父母眼中,不容许孩子有一丝受苦,有一点挫折,这样就过度地干预了孩子的学习,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02、父母溺爱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窒息
父母对自己很好,使得孩子失去了独立的能力,他不得不依赖着父母。
有的孩子会很顺从,但内心其实很愤怒,因为他被剥夺了探索的权利,他所有该锻炼的能力都失去了,他可以自己选择的事情,都被决定了。
但是父母又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即使感觉到愤怒也无法得到宣泄。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从一件件的事情里得到或成功或挫折的体验,他无法证明自己的力量,因此没有自信,没有办法在更大的世界里证明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啃老族的主要原因。
有心理学家说: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所以父母要看到,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反而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注定要随着自己能量的提升,自信的提高而选择自己的一生。
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尊重成长规律,尊重孩子。他们需要一片天空,去试错,去长大。而,父母,需要得体地退出这个舞台,交出舞台。
我是乐乐,写文不易,欢迎转发点赞,有问题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