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经常想,等我长大了,才不会想我妈妈那样。但是长大了,有了孩子,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要想达成当年的想法,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改变。
所以,改变是最基本的。我最先改变的是对待孩子的态度。因为父母疲于应付生活,他们似乎总是那么赶,没给过我们什么好脸色。所以,我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我会经常跟孩子微笑,用轻松的语气说话,让他们感受到言语中的爱。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孩子不发脾气真的是管不了,然后很久也会发一次脾气,不过会告诉自己这个方法虽然好用,但是不能经常用,因为用多了孩子有免疫了就需要加大剂量,最后,恐怕离了打是不行的!还好,我控制的还可以。真的很担心把孩子幼小的心灵伤到,所以每次都会尽量分析事情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随着孩子年龄大了,他更能听进去了。
昨天吃完晚饭,孩子说想折宝剑,让我找视频给他看,他要学。我把视频找出来,他折着折着就没有了耐心,让我帮他折。我当然让他自己折,不过我也拿一张纸跟他一起折起来。折到不会的时候就反复看,反复暂停。我的语气有点不耐烦,他总是很着急想要折,然后我就反复强调,要先看明白才会折。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他一直跟着折了过来。我也发现我的态度有时候确实不好,心里也很自责。总结一下,觉得整体做的还不错,他手里拿着宝剑玩的还挺开心。我赶紧问他,你折宝剑学到了什么?他说,要先看,看会了再做。他能明白这点我也很开心。说实话,因为孩子的性格比较急,他平常粗枝大叶的我也知道,能像今天这样把宝剑折完也挺不容易。然后他说,妈妈,我感觉到你急了。我说,是的,对不起。谢谢你告诉我。他说,不客气。看着孩子既懂事又无辜的样子,我觉得我需要改变自己。
我把急性子遗传给孩子,也要给孩子给自己时间改过来。

说到打孩子,自从觉得说话可以达到目的以后,现在也不爱打他了。实在憋不住吼两声发泄一下,目前看上去对孩子没啥影响,前一秒挨骂,后一秒马上笑开花。今天非要说,妈妈,你骂我,我说干嘛,他说,你骂我我也不会哭的。行吧,这么小就知道钝感力训练哈,比老妈强啊!可能最近在学习培养钝感力,然后这个词就影响到了孩子。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做到这话一点不假。

孩子天生喜欢找同伴,除了幼儿园,每天回家都喊我带他到楼下去找小朋友玩。他也知道自己小,就每次都带着羽毛球去,然后一大群小朋友围上来,他发球拍,享受着别人围在他身边的感觉。虽然我不喜欢别人围着我,但是他喜欢,我看着也很开心。我不要求他喜欢和我一样的东西,愿意探索,我就支持他。印象很深的是四岁左右,有朋友远道而来,我们去饭店吃饭,他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枪非常喜欢,手痒的一定要玩一下,于是,离开桌子不到两分钟,就已经把玩具枪玩到手了。朋友们都很佩服他,一直夸他交往能力强。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跟小朋友去玩就好了。

长期的交往中一定会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现在教过孩子的老师都说他和同学相处的很好。父母舍得放手,只要不偏离轨道给他空间折腾,孩子的自信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去游乐场,一个小朋友打了他几次,他去告诉爸爸,让爸爸帮忙,爸爸说你自己处理。中午出来穿鞋的时候有个奶奶带着小朋友说你家孩子打我家孩子,把脸都抓破了。爸爸说,不会吧,我们家孩子从来不主动打人,肯定是你家先动手的,这时候奶奶还想说什么,游乐场的服务员说,是啊!刚才那小孩是说有人打他。然后挨打的对方就去说自己家孩子了。
家人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我们要相信孩子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更要在孩子需要家人的时候给于足够的支持和信任。

最近在有意的训练孩子承担家务,目前刷过几次碗,也晒过几次衣服。叠被子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因为他最喜叠被子,晒衣服这两件事情。有时候他会说不想做,我会告诉他,家是我们大家的,我们要一起维护,他觉得有道理,有些事情虽然不愿意做但还是会去做。
最近有个感触,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的越好,孩子越有耐心。画画是培养精细动作的补救方法。为什么是补救方法呢?因为但凡儿童早期,家长为孩子包办太多,孩子的精细动作都不会发育太好,我好像中招了。希望画画可以补救一些,毕竟精细动作又决定着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

目前觉得最成功的事情是睡前故事。孩子已经养成了睡前听故事的习惯,他最喜欢的《父与子》这本书基本已经被我们翻烂了,他仍然乐此不疲。每次看到父与子恶作剧或者很窘迫的时候他都笑的非常开心。他以前跟妹妹抢东西把妹妹弄哭,我就让他把妹妹逗笑,他也很乐得做,大概是总比挨打强吧。
读绘本最早是看到朋友给孩子读书,母女感情也好,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所以才效仿朋友的。没想到,这一效仿就停不下来,而且自己也喜欢上看书了。看书的好处很多,可以让孩子思考,练习孩子安静下来,让他以后有机会认识到思想更深层的意识。还可以促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成长型的人,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愿意不断的提升自己,到最后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超过任何物质上的获得。
培养孩子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言传身教上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还是那句话,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