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被抢玩具哭得稀里哗啦,我却袖手旁观……

(本文写于2019年1月)

带宝宝出去玩,我常常会担心她被欺负。但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作为父母该怎么做,这是我一直在思考与实践的事情。

上周,我带宝宝到海洋馆玩。海洋馆里有一个大沙池,宝宝每次都要在沙池里玩很久,在自己的周围放着喜欢的玩具(海洋馆提供的),一会玩玩这个一会玩玩那个,乐在其中。我就在一旁盯着。

就在她玩得正投入时,一个年纪相仿的小女孩径直走到宝宝身边,伸手要拿她的沙漏。宝宝这个年纪正处于物权主义萌芽阶段。她认为这个玩具就是她的,因此看到小女孩来抢,她马上要护着。对方也不甘示弱,双手死死扯住。双方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去竞争。宝宝眼看有点护不住了,开始哗啦啦地大声哭泣。小女孩的母亲见状,马上冲过来教育她:这是妹妹在玩的,咱们不能抢。”可小女孩根本不听劝,默不作声地继续抢。我一直站在宝宝身边,目睹整个案发过程。看着宝宝声泪俱下,我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和背。

对方母亲见宝宝哭成泪人,而我又袖手旁观,觉得场面尴尬,于是一把拿开了她家孩子的手。宝宝抱回了玩具,但仍哭个不停。小女孩被逼松手也开始哭泣。对方母亲就把一个同款玩具拿到宝宝面前,跟她说:这个是一样的,咱们换一下,好吗?”宝宝没有反对,欣然跟她换了。对方母亲跟我道歉后,带着小女孩到一边玩去了。

当对方离开后,宝宝仍然伤心地哭着。我抱着她,轻轻地跟她说:宝宝刚才看到姐姐要抢走玩具的时候,非常紧张,所以紧紧地抱着玩具不放。宝宝又很害怕很伤心,因为你一直想保护你的玩具,却又抢不回来。是吗?”宝宝听着我说,哭泣声稍微降了,嘴唇扁了起来。

我继续说:宝宝不想姐姐抢走玩具,所以就大哭了。”宝宝哭声停止,告诉我:不想姐姐抢走。”我抱着宝宝,告诉她:嗯,妈妈知道晓晓紧张又害怕伤心,但这里是公共场所,玩具是海洋馆的,不是我们家的,我们可以跟哥哥姐姐们一起玩。那我们就有更多的good friends ,好不好?”宝宝顿时开心了起来,她说:同哥哥姐姐玩,有好多good friends啊。”我说:以后有哥哥姐姐来抢宝宝的玩具时,我们紧紧地抱住玩具,并且大声地告诉她们,这是我在玩的,不能抢,好不好?”宝宝学着我的样子,说:不能抢!”

共情并立规矩

宝宝玩具被抢的整个过程,我真的是袖手旁观。我为什么会这么酷?

其实,我是想观察,看看宝宝遇到这种情况,她自己会怎么处理?她需要在各种公众场合里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而问题行为的发生恰恰就是学习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她知道要保护自己的东西,并用哭泣来抗议,然而没有了其他办法。

而对方想用同款来交换时,她没有反对。这是她合作能力”的表现。这一点,老母亲很欣慰。而我,只是在事后,与宝宝共情。共情时,我把过程中,我所感受到她的情绪一一描述出来,她了解到原来这些感受叫紧张、害怕、伤心。这对她感受与理解情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更快地从情绪中走出来。

另外,当问题行为发生时,也是建立规矩的好时机。我告诉宝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维护物权。我并不赞同妥协的方式,比如有些妈妈会让自己的孩子松手,让给别人。在我看来,这种妥协的处理方式用多了,孩子就真的妥协了。当然,我也不赞同,你抢,我也抢。我只希望宝宝她能做的,学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最后的分享,是她在确认了自己的物权能够被维护之后的合作。


孩子被抢玩具哭得稀里哗啦,我却袖手旁观……



少说不”,巧用绘本与歌谣

我们要离开沙池时,宝宝攀爬旁边的玩具柜。玩具柜被攀爬倾倒的新闻累见不鲜。因此,为了杜绝这种行为,我及时给她立规矩。

有些父母也许会使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能爬!不能玩!然而,孩子是听不进去不”的语言的。在她们的思维里,你让她不要爬,她只听到爬”。你说得越多,对于不”后面的内容越被强化。因此,她们的行为会变本加厉。

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跟宝宝沟通时的措辞与方式。而绘本、歌谣的场合化运用,解决了我的很多麻烦,宝宝也是极为接受。

我们最近正在看米菲系列绘本《全都很有用》,里面提到玩具柜是用来装玩具的。于是我跟宝宝说:米菲把玩具放到玩具柜里。因为玩具柜是用来装玩具,不是用来爬的哦。”宝宝马上一本正经地背起绘本里的台词:玩具放在玩具柜里。”宝宝即刻不爬了,还饶有趣味地念叨起米菲来。

孩子的心智还在发育中,她们的思维方式跟我们成人并不一样。想要跟孩子顺利沟通,需要我们蹲下来就孩子的高度,而不是站在高出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