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书荐」慈母多败儿?教养的智慧在《与山同行》

*所有文章版权归属【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

*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头条号 @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

「书荐」慈母多败儿?教养的智慧在《与山同行》

作者:林金龙斯巴达滴佳啦!

【编按:近年来少子化,许多夫妻只要愿意生就是另一种报效国家!也因为生得少,每个孩子都是宝(难道生得多就不是吗?戳头)现代的父母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衍生出许多「虎爸」、「虎妈」,像是雪地里爸爸硬是要自己的娃儿光溜溜赤裸走路,还是小小年纪已被训练的比快比所有健身房的男人还要壮的满身肌肉男童。看过某部描写斯巴达电影的人大概就记得一个经典画面,那就是男主角在小小年纪就在寒冬被丢到荒野里度过一夜与野兽搏斗,经历血淋淋的成年礼。(还是大家只记得他把别国大使踹下去后大喊:这才是斯巴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斯巴达式的教育还是被传承下来,成为一种传统仪式喔!(听到这里不知道多少家长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欸,不是这样~) 】

北美的印地安苏族人(Sioux)有一个古老仪式:男孩在成年时,必须独自到深山荒野中,寻找祖灵,完成朝圣任务。在漫漫无尽的黑暗与令人窒息的孤寂中,体验自处之道,并祈求神明指示他的人生该走什么路。台湾的原住民在过去的成人礼中,年轻人需独自一人进入深山猎获动物,并独自背回与族人分享,通过此一考验,男生才可以成为男人,可以娶妻、拥有发言权、成为战士。这都是一种可以传承的古老、独特的智慧,因为所谓神明的指示,其实是他孤独在深山荒野中倾听、阅读自己,与自己不断对谈时所觉察到的深沉、内在之声;而掳获食物共同分享,更能凸显面对静寂威胁、应付危险时,激发潜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放手闯荡、全身而退充满探险犯难的勇气、信心及懂得感恩回馈、认同群体的团队精神。

现代的年轻人已不必再恐惧野兽、面对威胁,也鲜少有深山独处、处理孤寂的机会,但仍有不少年轻学子却近乎强迫性、无意识地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感官刺激来填塞空虚的生命;宁可阅读低俗报纸的八卦、情色无边的漫画、看无聊的连续剧节目、整日滑着手机也不愿用真实的体验阅读自己;宁可对着虚幻的网路世界挥洒青春,也不愿用手脚写诗、用贴实情感方式涂抹生命。对他们而言,倾听山林的节奏、综览自然的颜色、轻吻大地的芬芳,可能皆是很遥远的事。停在港湾的船是安全的,但却是无渔获的,也不是造船的目的。在大地的一个小角落过日子,孕育不出恢宏宽阔的胸怀的。看看那些被豢养的牲畜,比在野外同类的大脑,平均小了三分之一;蛹若经人工力量羽化成蝴蝶,不但色泽灰沉,寿命亦短少很多,皆可指出:我们的年轻人应尝试改变生活习惯,调整生命的价值观,让自己经常处在困顿及艰危的环境中,生存的本能与斗志就会被激发出来,人性中的探索欲望也会持续冲击激荡着毅力及勇气。──《与山同行》,p159

宝岛的孩子

当年,先民冒险强渡险恶的黑水沟,筚路蓝缕奠下基础,数百年来的生聚教训展现源源生机,但从e世代到i世代的年轻人,仍有部分存在贪图安逸享乐的价值观,已逐渐丧失了忍受挑战、开创新局的企图心,如此心态,令人担心与豢养的牲畜、人工羽化的蝴蝶有何差异!想想看:婴儿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探险,都是在试探,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却逐渐失去了这种能力!必须指出:每个人体内都带有不安于室的基因,血液里流着一段时间就会发作的病毒,如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一阵阵传来内在世界自我呐喊的讯息,那也是一种移动的需求,本能的饥渴,无需理由,不用动机,自自然然就促使我们收拾行囊,相约一齐寻觅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去了。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Director of Career Development Programs MBA)提摩西.巴特勒(Timothy Butler)指出:「所有成功的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需拥有某种程度的Toughness与Resilience,在坚毅韧性、强悍耐操的情境下,年轻学生需要的能力,就是胆量(Guts )!」美国著名作家、诗人、哲学家梭罗(Throeau)曾言:「知识是成功的关键,但是胆识却是成功的态度!」胆识能把一个人介绍给自己!天地间的各种力量,都会与意志、胆识、勇气的活动为友,而这些是可以培养、学习的。

学校教育中的训练,如知识的传授、专业的技巧,我们的孩子学习上很少有困难,我们也培植了不少专精的人才。值得深思的是—人品的薰陶如:辨别是非与利害的差异、抗拒诱惑、忍受挫折苦难、团队精神等等,这些无形的却举足轻重的潜在课程,孩子除了有限的社团参与得以略知一二外,其他的年轻学子,我们岂可坐令逸乐盗取了他们的生命力!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Leo Tolstoy)曾说:「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很少人想去改造自己。」改变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品性是一个人终生的守护神,优良的品性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能衬显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尤其在今日屡见报载公德败坏、守法贫血、美感苍白的社会,我们更要教学生自制,教他们习惯于在一个正直及明理义的意志下,控制自己的情欲、偏见及其他不良习性,这样子,便等于已从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减少了灾难,并且也为社会减少了罪恶!──《与山同行》,p160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教育是一种早期的习惯,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以不同方式继续教育自己。教育的目的也应当教学生如何思考及落实于行动上,而非思考些什么;应该为增进他们心智的成熟,使学生们能勇于判断、勇于负责、勇于承担,而不是将书本上别人思考的内容,当成是学生记忆背诵的负担;也不应是知识的储藏室,而应是自立自主,不会随便出卖自己灵魂的人。更不可因专业训练的格子化学习及社会价值观的混淆,让年轻的学生变成投机取巧又模棱两可的人。只有具有坚定的品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和利用什么来实现意志的人,只有像这样的学生,才能培育出具有坚决的、精力充沛的和不断寻求突破、超越的人格特质。年轻人心中信念的琴弦会因意志的坚持而强韧,生命就会弹出响亮动人的音符。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凭着信念发现了新大陆,绝不是完全靠航海图的,是故,我们的学生只要知道上那儿去,也知道该怎么去,并且又拥有行动、意志、斗志、耐力与操守、道德勇气、超越自己的信念、胆识等特质,只要他一出发,全世界都会为他欢迎、让路!

除非我们将由书本得来的智慧经验变成行动,否则书籍可能只是废纸。学习是一种充满了思想的劳动。而意志是所有高贵行为借以滋长的胚种。希腊哲人柏拉图(Plato)一言指出:「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危害。」是故,意志若薄弱,诱惑就登门;意志有如梯子,其他美德全靠它爬上去。而所有美德大部分都包含在良好及实践的习惯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坦白说,不但无法速成也不可能在市场购买,必须由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去追求。吊诡的是:美德皆有难题,但这正是给学生们最大的思考空间及成长机会。以运动为例,每一次的练习,就是在面对意志力、耐力、心理能量、挫折忍受度……等考验,而我们的身心才能更加强化。如果伦理道德等品性的议题可以轻松应付,就如同运动般,我们如何锻炼体能呢?只要美德层面涉及两难,且难度愈高,愈能净化、升华我们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师生是没有差异的。──《与山同行》,p161~162

走走走走走,我们一同去爬山~

【编按:看到这里想必很多父母又开始焦虑,那么应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环视这一代的年轻学子,草莓族的隐忧:缺乏敬业精神、自我意识强、服从性低、体力差、不愿从基层做起、EQ能力欠缺、守法概念模糊等等的批评,正给我们一次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必须指出:讨论人品美德,我们就愈看得见或更清楚什么是人品美德,问题是:最困难的层面,并不是经讨论后,决定什么事是正当的、合乎道德良知的,而是做出正当的行动。我们的学生如何从善意中得到行动力?美德的省思或许可以有一清晰且可能正确的方针,但如何为我们年轻学子提供任何具指导方针的正当行动?有没有真正让学生可以浴着灿烂的阳光出发,背着信念稳健行走,在鼓满风的征衣下,一面深耕价值,一面创造回忆又可助他成长的活动?有的,而且是有效的,那就是:心灵的深戏与意志的探险──登山。

登山不是启程去旅行而已,而是去探讨生命、意义、存在、心灵等内在的声音。其价值不仅有超越自我的苦行、实践完成自我控制、体现永恒、成就个体神圣性的行动,尚有从中获得某种精神的净化或转移,并触及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真谛,这是一场真正的旅行。这也是年轻人最好的成人礼。──《与山同行》,p161~162

本文节录自《与山同行》,原作者林金龙

编辑、整理/卢羿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