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欢城,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游戏力》。
对第三章建立联结反复看,并尝试着应用于亲子相处中,获得了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科恩认为:联结是一种状态,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
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直在不停的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如果联结的好的,那么亲子关系就会比较融洽,孩子就会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在读了书中这部分内容后,我将联结应用于和孩子们的相处中。
某天早上儿子从睁开眼睛就开始哼哼唧唧,念叨着不想去幼儿园,一直带着哭腔跟着我满屋子的转,我走哪哼唧到哪。
在争分夺秒的早上,本来就有起床气的我听到他的哼唧就冒火,之前的很多次但凡遇到他这样,我都会吼他一顿或者不理他直接出门。
他则跟到电梯间大哭,我上班路上恼火、悔恨、担心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很难受,一整天也会担心他在幼儿园的状态。
那天在发火前我忽然想到了联结,孩子早上起来这么不可爱,是不是说明他缺爱了。
他的杯子空了,他需要通过和妈妈的联结来感受妈妈的爱和照顾,获取能量,来装满自己的杯子。
我停下手中的忙碌,看着儿子说:”来,妈妈抱抱!”
我抱着儿子坐在沙发上,什么也没说,就紧紧的将他抱在我是怀里,感受着他的心跳。
儿子也双手紧紧的搂着我,将头埋在我怀里,就这样,我们娘俩抱了不到五分钟。
儿子推开我说:妈妈你上班去吧,我要洗漱了。
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后,心情愉快的出门,儿子端着水杯开心的和我挥手再见。
那天我不但没有迟到还赶上了食堂的早餐,一天的心情都是轻松美妙的。
看吧,就是那不到五分钟的拥抱,让我和儿子联结,让我们彼此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能量,而我什么也没耽误。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联结的美妙。
后来我在与儿子和女儿的相处中尝试了爱之枪”抱你的是谁”等类似的游戏,都有让我异想不到的效果。
02
游戏力不仅能帮助孩子摆脱困境,也能让妈妈和孩子一起快乐!
通过游戏来建立亲子联结,注满孩子的杯子,让他们获取安全依附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亲子相处模式。
如何建立联结,妈妈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一、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20岁出头的时候,看过芳香疗法大师金韵蓉的《先斟满自己的杯子》一书,当时就感叹于作者的通透。
在做了妈妈后,更加发现:好妈妈更应该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科恩通过这样的比喻解释依附理论: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需要人照顾、抚慰时,就好像他的水杯空了,需要加水,妈妈就是大蓄水池,为孩子提供食物和抚摸,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和交谈,起到蓄水的作用。
看吧,妈妈要为孩子蓄水,首先自己必须有水啊!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才是妈妈们的必须课。
说白了就是妈妈首先要有能量,这种能量除了供自己消耗,还要有多余的能量提供给孩子,让孩子的杯子蓄满爱心、关注和安全感。
二、亲子联结是细微的日常互动。
斯坦利格林斯潘认为:仅仅跟孩子待在一起,并不能提供安全依附感,孩子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心理满足。
建立亲子联结,让孩子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关键,是对他们的需求做出迅速回应。
在日常和孩子相处中,妈妈要随时关注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回应。
当然,这种及时回应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在孩子有需求时,即使不能立刻满足,能感受到妈妈的关注。
有时候孩子会通过哭闹、甚至一些极端的让大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方式比如打人、破坏东西等来表达自己对爱的需求。
这个时候就更能考验妈妈,是否能抓住孩子的需求点,是否能选取正确的方式来建立亲子联结。
妈妈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互动中,可以尝试放弃原有的说话方式、做事顺序等,采用不断试错的方式,找到合适的联结方法。
三、努力坚持。
在最开始尝试联结的时候,可能妈妈并不能很准确的感知到孩子的点,妈妈尝试连接,孩子并不接受,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妈妈不要气馁,遵从本心,坚持做下去,一定可以的。
我女儿是一个很执拗的孩子,有时候撒泼打滚,我一开始尝试抱抱的时候,会推开我,故意躺倒。
这时候我如果放弃,她会越来越情绪奔溃,但是如果坚持陪着她,安抚她,尝试抱她,反复几次后她会顺势爬到我的怀里。
我一直觉得她是在测试我,测试我对她的爱是不是足够深,足够深的可以容忍她的很多无理取闹,我当然爱她足够深。
欢城 2021年10月29日下午十四时于办公室
文:欢城
图: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