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今天早上,啾啾跟妈妈说要帮她一起做晚饭,听到啾啾这么说,妈妈感到很高兴。可是到了晚上,连菜都没有择完,啾啾就宣布放弃了。
对此,妈妈有稍许的失落,她本来以为啾啾会做得更好。不过倒也没有责怪她,毕竟啾啾还只是五岁的孩子,她能够主动提出甚至参与这件事,妈妈就已经很高兴了。
平时在带娃的时候,相信很多宝妈都会注意到,孩子常常会主动提出要参与某项任务,这往往引得宝妈们一阵开心。然而最终的结果,往往就像啾啾这样,常常中途告退,从而让宝妈们白高兴一场。
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许多宝妈就会像啾啾妈妈一样,虽然有些失落,但也不会去责怪宝宝,毕竟他们还太小了。
然而却很少有宝妈从另一个层面去思考,那就是既然一开始的时候,宝宝对这些任务表现得很有兴趣,怎么一转眼间就选择放弃了呢?换句话说,那就是宝宝为何总是难以达成目标呢?

宝宝无法正确预估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常常会眼高手低地想要参与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任务。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是可以理解的,宝妈们也无需介怀。然而上文中的啾啾,却不属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五岁的宝宝来说,跟妈妈一起完成晚餐,并没有超出她的能力范畴,因为主要还是妈妈在做。
目标不明确有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会让人难以达成目标。不明确的目标,就好像一个随机出现的靶子,枪法再好的人,也很难将其击中。
不过对于啾啾来说,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她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帮助妈妈完成晚餐的制作。

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就需要执行者有足够强的动力,这个动力,也被称为内驱力。既然是内驱,就说明它是来自执行者自身的力量。
内驱力的不足,往往是无法达成目标的最重要原因。比如上文中的啾啾,就很有可能是因为内驱力不足。事实上,对于她这种年龄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失去内驱力。
由此可见,孩子无法达成目标,通常都是因为内驱力不足导致的。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予孩子奖赏。

当孩子在做某项任务的时候,会有一个潜在的回路存在,它被研究者们称为奖赏回路。简单来说,就是达成目标之后,一定会有一个奖赏,而正是这个奖赏,让执行者不断地产生新的内驱力,从而帮助他达成目标。
这里的奖赏,只是一种说法,它不一定需要由外部提供,任务本身就会自带这一属性,比如达成目标之后的成就感,也是一种奖赏,而这种奖赏,就是内生的。
奖赏不足会导致内驱力消失在进行某项任务的时候,内驱力并不总是持续存在,事实上,它总是在被不断地消耗着。
就拿啾啾来说,最开始的时候,她可能是出于兴趣,对做晚饭这个任务产生了足够强的内驱力,然而没过多久,这种动力就消失了,啾啾也就选择了放弃。
其实这种内驱力的消失,是由于奖赏不足而导致的,如果啾啾妈妈明白这一点,在啾啾提出要放弃的时候,许诺给她一些奖赏,啾啾恐怕就会改变想法了,因为新的内驱力又产生了。

正确的奖赏,能够让任务的执行者不断地产生新的内驱力,从外部来看,就仿佛这种动力一直在持续一样。
对于啾啾来说,如果妈妈一早明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在啾啾开始这项任务,甚至提出这个约定的时候,便许诺给她奖赏。倘若是这样,啾啾的内驱力就会不断地持续下去,从而顺利地达成做晚饭的目标。
所以说,很多时候,孩子无法达成目标,与奖赏不足或者奖赏缺失是有关系的,而这一点,却往往不为家长所知。不过说到奖赏,却也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重越佳。
如果父母希望利用奖赏回路”来帮助孩子达成目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下面这几个问题。

父母应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孩子的需求来制定奖赏,也即要进行合理地奖赏。否则的话,只是扫个地,你就答应要带他出国旅游,尽管能让孩子产生足够的内驱力来完全任务,但是很显然,奖赏是过了头的。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价值错位。
最好分阶段奖赏奖赏并不总是要在达成最终目标的时候进行,有的时候,当任务进行到某一阶段,孩子已经达成部分目标的时候,父母就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奖赏了。
这种分阶段的奖赏,可以将它的效用最大化,从而用更少的奖赏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当父母许下承诺之后,就一定要如实地履约,否则会让孩子察觉到你的失信,不但会让孩子感到沮丧,而且也会对他的人品塑造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在给孩子许诺奖赏的时候,一定不要夸大,是多少就是多少。
合理的奖赏,有助于让孩子达成目标。如果父母能够理解这一点,就可以让孩子更多地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变得更自信,幸福感也会更强。与此同时,父母也会因为孩子变得优秀而更加高兴。

今日互动话题:你平时有没有刻意地对孩子进行过奖赏?又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对他进行奖赏的?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
我是绿叶妈咪,带着我的三岁宝宝一路成长一路分享。
每日分享育儿知识,和我一起做个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