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父母都存在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为孩子殚精竭虑,却仍然得不到感恩,甚至反倒招致仇视和抗拒?
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除了考虑教育方式上是否存在不妥之外,也要将重点放在夫妻关系和日常沟通方面。
尤其是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偏向情绪时,即对某一方百分百理解,而对另一方强烈抗拒和疏离时,十有八九是夫妻间出现了问题。
父母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语,比如是否时常当着孩子贬低或指责另一方。
你看你爸天天不回家,只知道在外边忙忙叨叨的,家里的事从来不管,只当甩手掌柜,真是太自私了!”
我天天在外工作,你在家带孩子,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很多家庭中,夫妻间总是会爆发类似的争吵,甚至于三天两头大动干戈。
其实,哪怕没有出现明面上的家暴行为,但父母的这种沟通方式,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严重伤害。


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家庭暴力,指的是采用一定方式使家庭中的某一方出现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实际上,父母疏离也属于家庭暴力的一种,只是常常被忽视而已。
这会导致孩子拒绝与被疏离的父母一方出现感情破裂,由于长期听到疏离父母对被疏离父母的消极评价,进而导致内心出现极端的不平衡现象。
甚至于,孩子会站在疏离父母的一方,一同诋毁被疏离的父母。
通常而言,这种情况在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中都会发生,但离异家庭的概率明显更高,尤其是双方存在纠纷,且都想抢夺孩子的抚养权的背景下。
由于某一方的贬低,导致孩子对被疏离的父母一方产生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一旦孩子表现出积极感情,另一方会通过羞辱、嘲笑以及恐吓等手段,让他对此感到内疚,或被强制做出选择。

这种疏离性的语言或多或少会对事件进行夸大或脑补,以扭曲孩子对另一方的记忆以及依恋关系。
因而,如果孩子出现疏离某一方父母的情况,多半问题不在于孩子,本质上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种家庭模式,实际上是畸形的,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将长期存在于成长过程之中。
1)亲子关系方面
根据疏离语言的强度、类型、出现的频率,以及孩子本身的年龄、气质和与被疏离父母之前的关系,父母疏离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度:孩子会出现抗拒被疏离父母的行为,不过只要脱离疏离父母的影响,可能又会开始享受起被疏离父母的陪伴。
●中度:孩子会对被疏离父母的态度产生内化的消极和敌对情绪。
●重度:孩子将拒绝与被疏离父母建立一切关系,并存在暴力倾向,甚至打算强制地从自己的内心和思想中抹去被疏离父母的存在。
2)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情况糟糕
根据研究表明:长期受到父母疏离这种家庭暴力”的孩子,在身心健康和学业方面的情况都不会很理想,甚至存在暴力行为和自杀倾向,对整个社会的态度都比较消极。
尤为可怕的是,孩子还可能因此产生被遗弃感、自我仇恨以及自我内疚。

假设父母离异,而孩子的母亲经常在他面前贬低、批判或用瞧不起的措辞和语气来形容其父亲,则会导致孩子厌恶父亲,并因为自己是父亲的孩子而自我厌弃。
3)破坏家庭和谐
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完整家庭中,那么还会导致被疏离父母受到亲密关系暴力的影响,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工作能力也会受到严重损伤。
另外,他还要承受被子女疏离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因而可能会产生逃离家庭甚至赴死的冲动,从而使家庭支离破碎。


前面说过,父母之间的疏离行为是一种隐形的家庭暴力,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内心虐待,必须要引起重视。
想要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父母必须要负起责任,认识到自己对另一方带有偏见的语言和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之后,要学会控制自身的负面情绪,用理性的思维解决夫妻间的问题。尽量不要把孩子卷入到矛盾与纷争中,最起码,不能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方。
如果实在无法共同经营家庭关系,好聚好散比勉为其难要来得更好。

哪怕已经离婚,也要记住,这只是夫妻关系的终止。但对于孩子而言,亲子间的联系会持续一辈子,你的诋毁和指责,除了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