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在网上看到关于父母生二胎后对大宝很愧疚的文章,都感觉有很强的代入感。
作为一位三年抱俩的80后妈妈,我也确实经历过很多虐”娃事件,尤其是生了二宝之后,对大宝更容易呼来喝去”。
记得我家二宝刚出生的第一天,就被大宝下了狠手”。当时我刚从产房出来,躺在医院的病房里,孩子爸爸带着大宝来看我。大概是大宝条件反射地觉得睡在我身边那个无端多出的小宝抢了她的妈妈,没等大人反应过来,就往二宝还粘着娘胎味的软棉棉的头顶打了一巴掌(力气还挺大,头顶立马红了)。


很多家庭中自从有了二宝,大宝会变得越来越作,而他们的作不但没有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反而引来父母更多的责骂。于是出现了类似下面的这些片断:
当妈妈好不容易在房间把二宝哄睡时,推门而进的大宝随即大叫一声妈妈”,还没等大宝说出后面的话,妈妈就连忙摆手示意,然后把食指放到嘴前嘘”!
这时,大宝只能带着失望无奈的表情伤心地走开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当已经会自己走路吃饭的大宝学着小宝的口吻抱着妈妈的大腿,说要妈妈抱抱时,妈妈只能哄着手中哭闹的二宝,然后不耐烦地大声喊:自己玩去,没看到妈妈在带弟弟(妹妹)吗?”
我家二宝出生的时候,大宝才刚满2岁零4个月,也就是说大宝在两岁多的时候,我就没有真正用心地抱过她了(严格地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再算上怀孕的后期,大宝真正被迫”独立是在两岁。
等到二宝三岁左右,生活能自理后,我才真正能用心地陪伴大宝,而此时,大宝已经5岁半,变得不再那么需要我了。
有时候,我想帮她穿上一下衣服,她会说:不用,我自己来!”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怎么粘着我,自己睡自己的。

每当看到大宝的独立,我就会有种莫名的愧疚感,觉得太愧欠大宝了。
但是,明明我买给大宝的玩具更多,二宝拿到的都是大宝玩腻的东西;明明我买给大宝的新衣服更多,二宝身上穿的大多都是大宝的旧衣服;明明我对大宝的期望更大,舞蹈班,美术班,书法班,都省吃俭用地供她去,二宝呢,却连幼儿园都有可能因经济问题要休学一段时间。
然而,大宝似乎还是不太领情”,在家里不太懂得谦让,当两姐弟一起玩的时候,大宝会习惯性地把东西据为己有。
偶尔二宝一时兴起拿了大宝的东西,大宝也会大发脾气。往往这个时候,急性子的我最容易情绪失控,以暴制暴,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对弟弟,我就怎么对你!”大宝被我的大嗓门打压住了,暂时不出声,但通常会鼓起嘴瞪着眼满脸不服气。
事后,我的愧疚感又加倍涌上来,这时,通常会采取补救措施:给大宝买好吃的,带她去逛街玩好玩的,甚至答应大宝提出的一些平时根本就不会答应她的事情。往往这个时候,是没有二宝的份的。
以前二宝还小,还没有物权意识,即使我只帮大宝买东西,二宝也不会有什么不良情绪。但是随着二宝渐渐长大,他开始提出抗议:为什么姐姐有我没有?”
我开始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样带着愧疚感育儿,真的好吗?为何我感觉已经付出了全部,仍然会觉得对不起孩子?付出了全部,仍然得不到孩子的体谅?”


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后,我认为过去的育儿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对于大宝,我只是给了在我的概念里值钱的东西:金钱,而孩子最需要的是我的理解和陪伴。当我自以为已经为孩子付出好多,在孩子不理解我的时候,我就恼火,不但没有好好沟通,而且还恶语相向,批评责骂。

愧疚感,真的是最没有必要的育儿税,它会蒙蔽父母的双眼,让父母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有些父母生完二宝之后,因为内心对大宝心存愧疚,于是想通过金钱去补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仅不能让孩子产生感激心理,而且还让孩子为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找到合理的借口。长期下去,当父母哪天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变成白眼狼。

世界上真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遇到给孩子分水果的时候,孩子也会看一下哪个大一点,哪个小一点。要是妈妈把大一点的给了其中一个孩子,另一个就不乐意了。难道还需要每次拿秤来称一称不成?
当我家大宝和二宝因为感受到不公平而闹矛盾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妈妈给你们买的东西都不会完全相同的哦!”
让孩子感觉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也是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想要孩子肯定我们的付出,首先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对自己说一句:我很棒,我已经尽力了。”
父母心里当然是爱每一个孩子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亲子之间的相处出现了误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当父母情绪失控对大宝吼出你怎么对弟弟(妹妹),我就怎么对你”时,实际上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在呐喊。
谁都清楚,是孩子在模仿父母,亲子关系的主导方在于父母,大宝心里想的是你们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弟弟妹妹”,当然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包容大宝,又如何要求本身还是小孩的大宝去包容二宝?假如父母无法保持淡定的心态,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很难跳出这个本末倒置的教育怪圈。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放下焦虑,放下愧疚,客观直面孩子的成长问题,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孩子们特殊的爱。

作者的话: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专注3到15岁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两个娃的宝妈,与大家一起分享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成长趣事。
育儿是一门技术活儿,你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