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理解性输入是一个比较难的概念,可理解性输入”不仅是学术界共识,而且是非学术的常识。我们不妨分解一下,输入input,大家都能接受,语言学习离不开输入这一前提。接下来就是可理解。家长们可以想一想,你能靠裸听某个岛国的语言录音而学会该国语言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认为把听不懂的英语音频当背景音乐放着,孩子就能从中习得英语呢?
社会上流行磨耳朵”这个词,说听不听得懂没关系”,误导了大家。让你听一个听不懂的语言,比如希腊语,拉丁语等,你听得下去吗,听时间长了还不疯掉才怪,何况是孩子呢。只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听得懂,孩子听出了兴趣才能使孩子继续听下去。很多人为了响应磨耳朵”这个词而折磨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听很多自己听不懂的语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很多内容都是有故事性的,听懂的内容越多孩子的兴趣就越强,你逼迫”孩子时他的抵触心理就弱一些,要是里面的故事能吸引住他就更好了。
我们知道,词汇的掌握是理解句子和篇章的关键,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语言学家认为,要学生自主理解一段内容,学生至少要已知这段话里90%-95%的词汇。也就是说,要学习和理解5%-10%的新内容,学生至少要已经理解90%的内容。少于90%,这段话不理解,糊里糊涂,就更别提学新词汇。
所有老师都知道,教授新知识,需建立在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学习发生的第一步,就是激活旧知识”。想一想数学等学科是怎么学的,就很容易明白语言学的i + 1 可理解性输入”理论。i 是我现在的水平,要想进步,学习内容最好是在我现有的水平上只加上一个1,即俗话说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东西。如果把学习内容始终控制在i + 1范围内,那么,学习者会有保证地持续不断地进步,不断扩大自己的i”。反之,如果学习内容是i +10,甚至是i +100,那就太难了,超过了学习者的能力,无法掌握,无效。这跟教育心理学里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的是一回事。英语教师的专业性,就在于能够准确评估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定位学习者的i”在哪里,并为之提供因材施教的i + 1教学。我们家长在开展家庭英语启蒙时,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也应该力图向i + 1靠拢,才能高效。(引用盖老师的话)。
有了理论基础,我们就可以操作了。无论基础如何,无论处于学习的哪个阶段,要想在学习中有所进步,你必须保证你阅读的书或听的音频的内容有绝大部分是你目前阶段可以理解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儿童取得进步的条件是不断地去从事比他目前的能力水平略高的任务,这个略高”指的是在一些外力的帮助下自己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我们家长操作时可以这样:开始时可以找一下测试题或者让孩子听一个绘本,然后你提问他几个宏观的问题,然后提问几个细节,可以让他回头再听一次。如果能回答得差不多,就可以按照这个难度大批量的输入,难度逐步增加,速度不要太快,看看孩子的反应,就怕孩子心理强烈抵触,一旦抵触就暂时不要加大难度,也就是等一等孩子,等孩子适应了再加大难度。另外一点时家长可以先看一下有没有偏僻的生词或者需要提前知道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听或看之前先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个别生词可以先提前说一下。重点是要通过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住孩子,至少不至于太枯燥无味。不然路子走不远,很容易半途而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