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婴儿期这样引导,能够教育出一个“社交宝宝”,不再担心性格内向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会变得内向,所以会想很多办法让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其实性格的养成从出生就开始了,小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事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这与父母的教育不无关系,所以父母应该从婴儿期就开始做一些积极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不害怕社交”,甚至成为一个话痨式”的宝宝。

婴儿期什么时候引导比较好?婴儿期这样引导,能够教育出一个社交宝宝”,不再担心性格内向

很多父母觉得婴儿感知身边的人说话是在10个月到一岁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也会慢慢学着说话,所以很多父母就按照这样的时间来引导孩子。但是事实上,婴儿能够感知到身边的人说话其实比这个时间要更早。从第8个月开始,小孩子就能逐渐感受到身边的一些变化,并且能够在身边的话语中受到一些影响。

八个月

这个时候的小孩子对别人的语言逐渐产生感知,在喊到他名字的时候会懵懂的看着你。有些发育更快的婴儿,甚至听到别人的名字也会有反应。所以从婴儿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些引导。这个时候他们可以通过名字获得感知,父母能够多多叫叫孩子的名字,也可以尝试和他沟通。虽然他们还不会讲话,但是也会表达出说话的冲动。

九个月

婴儿在9个月的时候,对语言的理解有了更多提示。父母在喊他们名字的时候,他们反应的时间会更快一些。在听到熟悉的声音时,他们还会通过声音来寻找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声音。有情绪的时候还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用来表达他的情绪变化。在父母说话或者猫叫狗叫的时候,甚至还会有模仿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对他说不”,他可能还会停止手中的动作。并且逐渐会理解父母的一些动作,当父母说抱的时候,婴儿就会伸开双臂。

十个月到一岁

这个阶段就是普遍认为孩子学会说话的阶段,他们不仅能够对父母的语言表示出反应,还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叫"爸爸妈妈""了。婴儿这个时候最容易让父母感到欣喜,因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突然就会喊出爸爸”或者妈妈”,如果是爷爷奶奶在引导,可能最先喊出的是爷爷”或者奶奶”。有了这样的基础过程之后,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说一些谢谢”或者拜拜”之类的简单用语,让他们的说话欲望比较强烈。

婴儿

这个时候去指引孩子会比较有效果,不仅让他们能够学会叫"爸爸妈妈",还能逐渐学会一些其他的沟通方式,让小孩子能讲话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乐趣。如果仔细观察这个时候的小孩子,还会发现他经常自言自语。虽然不知道他在说一些什么,但是确实体现出了他的表达欲望。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积极主动的做引导,多多告诉他们说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话语,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快的掌握说话的技能。

具体的引导方法有哪些呢?婴儿期

1、多刺激孩子说话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会讲话到了年龄之后自然会掌握的技能,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有父母积极的引导,能够让孩子更快的体验到语言的魅力,他们最开始会从模仿做起,学习父母去表达,这样能够提升他们的表达欲望,也可以让他们更加愿意讲话。有这种提前引导的方式之后,可以让孩子更早的接触讲话这种技能。

且还需要父母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即便小孩子还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应该坚持和孩子去做一些沟通。因为有时候沟通会得到一些反馈,比如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伸手要求拥抱等等,这些都是语言带来的变化。所以合理的引导其实是可以刺激到孩子了,对于那些比较懂得教育的家长来说,他们也通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刺激孩子,让他们变成一个更加愿意讲话的人。

话痨式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那些顺其自然的家长无法更快一步看到孩子的潜力,更多的时候是到了适合的年龄才进行挖掘。这样可能不会把他们的天赋凸显出来,也很容易让他们在表达上面出现一定的障碍。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这个阶段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之后,十分缺乏沟通的勇气,同时也缺少沟通的技巧,就会显得十分少言语。

2、多给回应

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懂得一些常理,不应该总是按照教条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孩子不会讲话之前,很多父母觉得没有必要跟孩子去说一些没有回应的话。但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尤其是孩子有表达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回应。因为小孩子说话的时候,一般会通过自己的表情或者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感受。虽然有时候不够准确,但是父母也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更加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婴儿期

就和我们平时去表达一样,如果我们的表达没有任何人愿意去聆听,不会给出任何的回应,那么后续我们可能就不会继续表达了。这孩子也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虽然他们的年龄十分小,但是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意识。让他们通过这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时,确实非常期待能够有直接的回应。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沟通方式,那小孩子会继续探索和大人沟通的方式。

这一点是很多父母比较容易忽略的,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还没有自己的意识,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但是一旦达到了一岁的时候,几乎就到了训练语言的关键时刻。其实他们从出生的第8个月开始,就已经逐渐对外界的语言有了感应。随着时间慢慢延长,孩子对这些语言的指令越来越熟悉,甚至还会主动去寻找说话的人。这是他们对新鲜事物的一种反应,所以希望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得到回应。只有有了相应的回应之后,小孩才会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容纳这样的方式。

3、多用简单的词

话痨式

小孩子讲话还不懂那么多逻辑,更多的会在乎讲话是否简单。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强的理解能力,所以父母在引导的时候尽量去选择一些简单的词汇。而且还可以用叠词”的方法表达给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够将更加深刻的印象。让他们逐渐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之后,会在后续的生活中十分自如的表达出来。而每一次孩子有这样的变化时,家长确实都是非常欣慰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要保持那些,并且要积极按照科学的方面进行操作,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开口说话。因为他们说的一句话都会受到亲人的广泛关注,所以他们会感觉自己得到了重视,自然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取身边的人在表达什么。有了这样的过程之后,孩子就会更加愿意表达,也希望表达之后能够得到赞扬。 另外还有沟通的方式,也同样是帮助小孩子建立印象的关键。比如想要表达猫很好看,可以把猫咪和很可爱分开了,这样就能够用更加适合的方式让孩子留下记忆。

4、说话慢一点

表达欲望

小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没能跟上成年人,所以很多事情处在前期的疯狂发育阶段。这个时候想要让自己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引导,就应该保持自己的语速。而且所讲的内容要有大致的方向,同时也能兼顾到小孩子的说话情况。如果做到了说话能够慢一些,小孩子在理解上可能会更加容易一些。这样在后续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他们的讲话语速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能力。当小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就会对之前的教育方式得到满足。讲话讲得慢一点,小孩子才能够更容易的去理解,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新鲜的元素。因为小孩子在表达上面本身就会存在很多疑问,如果能够及时的一一解答,就能够让小孩子主动会跟着大人去模仿,这样也能提升小孩说话的欲望。

婴儿期

结语:

所以对那些想要做好孩子语言教育的家长来说,确实应该更加遵循相关的步骤。特别是大人容易忽略孩子的一些方面,也应该积极去做一些改变。因为只有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他们才能够积极的给予正面的回复。但是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小孩子说话的启蒙时间会稍微晚一些。

其实小孩本身是十分渴望表达到,但是他首先要有一个模仿的对象,然后需要一个能够教自己说话的人。这样才会让他们感觉说话十分有趣,所以在他们具备了一些说话能力之后,能够更加愿意去表达自己。就比如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一样,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就可能会在更多时候去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