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深度】筑牢新生儿安全防线 新生儿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日前,北京市一对出生时分别只有720克和730克的超早产双胞胎姐妹顺利出院。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这对双胞胎能突破重重关卡,得益于畅通的危重新生儿转运绿色通道”、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病房,这是多年来北京高度重视儿童安全健康、筑牢新生儿安全防线的生动体现。

日前,北京市成功救治一对胎龄仅24周的超早产双胞胎姐妹。

今年5月,这对胎龄仅有24周的婴儿迫不及待”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了。医院立即对她们进行保暖、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路等抢救,同时联系转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充分沟通,待双胞胎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她们安全平稳转运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当时,她们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身体只有成人手掌大小,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细如发丝、静脉通道建立艰难……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这对姐妹顺利渡过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回家与父母相聚。

新生儿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近年来,为增强危重新生儿救治及时性和有效性,保障新生儿安全,北京遴选7家医疗卫生机构为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各区确定35家区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危重新生儿转会诊网络,并明确接诊范围、机构职责、工作要求、转诊流程、信息收集等,规范危重新生儿转会诊服务,实现转诊救治与帮扶指导全市覆盖。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组织相关专家对首都儿科研究所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进行督导。

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增加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设置24小时转运联系电话和专用转运救护车,保障必要的床位、设备和人员,随时启动危重新生儿转诊抢救工作。30余家市区危重新生儿救治机构统一配备新生儿转运暖箱,保障新生儿转运安全。各区急救中心站配备危重新生儿转运车辆、设备并具有负压转运功能,联合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组建区级转运团队,承担辖区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工作,提高区域转运救治效率。

为提高新生儿救治服务质量,北京以新生儿和婴儿主要死因为重点,加强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组建市级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队伍,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制定早产儿保健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指南等,确定各区低危、高危早产儿保健服务机构,明确低危、高危早产儿保健随访频次和随访内容。将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关口前移,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基础上,启动助产机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遴选确定全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机构,搭建转诊救治网络。

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发挥技术优势,制定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帮扶与业务培训方案,通过定期培训、查房、带教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创新开展名院、名科、名医三名”下基层工程,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在15家有助产服务的区级妇幼保健院建立新生儿科基层服务点,通过名医(骨干)挂职、专科联盟、医联体、托管等多种方式,帮助建立健全新生儿科,加强基层人才培养。

供稿:中国人口报记者 牛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