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优秀的父母都是“用词”高手?如何借助用词改变孩子?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嚷、向孩子大声吼叫?原因很简单,除了父母自身对情绪缺乏掌控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父母不善于用词”,存在用词”匮乏的现象。一些优秀的父母几乎听不到他们大声对孩子喊叫,而是用很平常的语气就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很简单,一切的秘密都在于他们话语中的用词”。

优秀的父母都是用词”高手?如何借助用词改变孩子?

普通父母与优秀父母的用词”差别

孩子在学校运动会上报了200米跑步。回到家,普通父母通常会问孩子:怎么样,得了第几名?”又或者跑步跑赢了吗?”对于普通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成绩,哪怕他们并不在意跑步的成绩,但问出的话依然本能的倾向于成绩的好与坏。对于这些父母而言,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结果满意,孩子会很开心,感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得到了父母的认可。相反,如果成绩并不理想,孩子会感到挫败甚至颓然,因为发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只要没有取得成绩,谁又在意你是否努力、期间付出了多少辛苦呢?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在意结果,但凡不容易取得好结果,孩子就会选择放弃甚至干脆连尝试都不会尝试。

优秀的父母同样在意孩子的结果,但他们通常都是用词”高手。这些父母不会问孩子运动会跑步拿了第几名,更不会询问孩子跑赢了还是输了,他们会选择用一些适合的词语替代。怎么样?今天跑完步,有特别激动吗?”如果孩子回答激动,说明成绩不错。如果孩子对激动”这个词反应淡淡甚至没什么反应,说明跑步的成绩不太理想。

如果这些用词”很高明的父母想知道孩子赢没赢,他们通常也不会直接问输赢,而是会问:战果如何,一切顺利吗?”这样一来,成功避免了输赢”这种强化结果意识的词语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赢了,自然会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成绩。如果孩子没赢,很可能会顺着父母的话表示不太顺利、战过不怎么样。这样一来,避免了孩子的尴尬,父母也能知道他们想要的大致信息。

不要小看这些用词”的细节,往往就是这些细节令普通父母在日常教育中与优秀父母拉开了距离。那么父母该如何掌握这种用词”技巧?在训练自己用词”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类父母

一、 将结果导向词”变为过程导向词”,结果不可选,过程可自己主宰

父母在选择用词”时,我个人建议不要选择结果导向词”。何为结果导向词?像是输赢、胜负、成败、好坏等等,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结果导向词,它们主要是用来描述最后结果的词。针对结果导向词,建议将它们换成以”过程导向词为主的词,也就那些用于描述过程、经历的词。像是激动”、兴奋”、努力”等等。下边举个例子。

比如父母询问孩子考试情况,通常的问法是考得怎么样?”或考得好吗?”这句话,问的就是孩子考试结果。那么,用词”高明的父母怎么问呢?他们会问孩子:这次的考试,感觉之前的准备充分吗?”为什么父母要这么问?直接问孩子考得怎么样,不是更简单、省事吗?

用词

考得怎么样?(考得好吗)”与这次的考试,感觉之前的准备充分吗?”最大的不同是前面的问题聚焦的是结果,后边的问题聚焦的是过程中的准备情况。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两类不同父母思想上的博弈。第一类父母,强调的是结果,不在意过程怎么样,你需要的是给我一个满意的结果,我只看结果。第二类父母,强调的是结果和过程是一致的,结果不好,就是过程出现了问题。要从过程中反思、找问题、想办法。乍一看,似乎这两类父母的思想博弈难分好坏,为何偏偏建议父母选用第二种问法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以结果作为导向的问法,其实等同于对过程不加限制,完全放开、自由行动,只要能达到目的就好。然而,这种做法对孩子本身的能力其实要求更高,等同于不告诉孩子怎么做,让他们自行发挥、自己摸索。这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没有任何帮助和指导意义,完全凭借孩子自己的自觉性和领悟力。

过程导向词

这样的孩子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他们本身能力很强、领悟力很高,往往能自己安排好一切,最后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则是孩子能力、自控力不足,让他们自己负责安排自己,结果就是什么都不准备,考试成绩不理性。可对于大部分普通孩子而言,这种问题等同于废话”,对孩子不会有任何帮助。

相反,以过程为导向的提问,其实是将结果和过程看成了一体的,强调的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好的结果。想要对过程控制,就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像是需要孩子进行有效的思考、适当的调整、行动的落实等等。

过程导向词

这种对过程的具体把控,把问题解决放在过程这个环节,这种做法更适合普通孩子或者说是更适合大众。事实上,真正的天才孩子很少,做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承认我们的孩子尽管聪明,但不会真的比其他孩子聪明很多。所以,第二种问法其实对孩子的帮助意义更大。常常采用这种提问方法,会让孩子真正开始注意如何在过程中把问题解决、处理好,最终迎来好的结果。

除了这两点之外,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过程以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而结果强调的是接受而非改变。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改变比接受重要。成绩考得不理想没关系,努力改变,一次比一次更好就行。而不是成绩不理想,孩子就要认命接受。对于孩子而言,结果就必须被动接受,不好的结果会让孩子有种挫败感。而过程强调的是主动改变,会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甚至让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律,找到了自己做主的自信。

很多时候,看似平常无奇的一句提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反复、不停地出现。在各种环境、场合下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被提起,以句子的形式重复几千、几万次后,普通父母教出的孩子和用词”高明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就不同了。

父母

二、将质问词、质问句”变成解决类词、解决类句式”,教孩子面对

很多时候,父母更喜欢用质问词、质问句”质问孩子,像是你这次为什么考不及格?别人家孩子能考及格,还有考100分的,怎么你就不及格呢?”以后这类的质问不要问,直接换成解决类句式,可以对孩子说:下次你打算考多少分,需要做哪些准备确保自己能达到这个成绩?”随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个目标分数和对应的准备。

这时你会发现用词”高明的父母强调的不是那些打击孩子的话,而是强调准备”、确保”、达到”,这些词其实都在聚焦于过程。孩子不会为了考不好担心被父母骂,也不需要用更长时间从焦虑不安中调节身心。孩子需要的是思考自己该如何弥补,确保考不及格”这个问题不会重复发生。这种培养长时间坚持下来,孩子会变得不害怕遇到问题,一旦遇到问题会本能的考虑如何解决而不是逃避。

过程

再深入一层思考,一个不害怕遇到问题的孩子,通常是内心不缺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更敢于挑战与尝试,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相反,那些被父母不断督促、威胁着学习,最后成了学霸的孩子为何毕业后混的都很一般?因为这些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不敢去面对挑战、面对艰难但收获更丰的问题,他们只会选择最安全、最稳妥的做法。

面对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孩子直面生活不逃避。

过程导向词

三、将否定负面词”变成中肯词”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么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你脑子被狗吃了?我都对你说了多少遍了,能不能动动脑子?”这句话中有很多负面词句,会让孩子感觉不安、紧张甚至是屈辱、愤怒。孩子的很多精力、时间会白白的浪费在内心的负面感受上,不但没办法记住父母要求他们记的内容,反而会对学习、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

就拿背课文孩子总记不住这件事举例,用词”高明的父母如何将否定负面词”变成中肯词句。这类父母会对孩子说:我知道你背的很辛苦、也背的有些乏了,我们是先歇十分钟再继续,还是再坚持背一会?”

在这段话中用辛苦”、有些乏了”描述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感觉心里舒坦、被理解,淡化孩子背书时背不下来的焦虑、烦躁。其次,再继续”、坚强”是具有积极暗示的词,这里可以用。也可以换成再努力一会”、这是你和爸爸妈妈共同面对的考验,我会一旁见证你征服它”。发现了吗?似乎一切困难、问题,在这些用词”高明的父母口中,似乎变得风轻云淡。话里话外这些父母安慰孩子后,会中肯的告诉孩子他们能做到,而不是一味的鼓励。

过程导向词

到底如何才能成为用词”高明的父母?其实很简单,明确过程和结果是一回事,通过用词、说话把孩子关注的焦点聚焦于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从而达成把控结果的目的。其次,不要带着情绪质问孩子,而是用解决类的词句引导孩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父母同时还要尽量注意不要用否定负面词,专用积极的词或中肯的词帮助孩子面对问题。总之用词”高明的父母只想让孩子明白,要直面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解决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