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8月30日出台史上最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规定”以来,已经实行了两个多月。
从最初每款游戏每日最多玩3小时”到现在的所有游戏每周只能玩3小时(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孩子成瘾xxx”这个话题,游戏成瘾、手机成瘾、性成瘾、短视频成瘾……
成瘾的反面,究竟是不是戒断”呢?
01
每周只能玩3小时游戏
家中神兽管住了吗
自9月起,各大厂旗下的游戏平台均已增加了针对未成年的相关限制措施,未成年人身份证注册的账号,在规定时间外登录,会出现无法登录”或无法进行游戏”的提示。
乍一看这个措施挺严谨,但鬼精的小屁孩们总有些破防”的方式,来绕过防沉迷系统,继续偷偷摸摸地玩。
比如万能的某宝,输入游戏租号”账号出租”等关键字后,弹出的各种游戏账号一应俱全。根据客服给的流程,未成年人便能用他人的账号,轻松绕过防沉迷系统”,甚至有些租售游戏账号店铺将无防沉迷”当卖点。
实名认证的方式也存在着漏洞,目前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姓名和身份证的实名认证,第二种是人脸识别认证。大部分平台使用的是前者,由于方式不够严格很容易被钻空子,比如孩子知道家长的身份证号往上一填,就是成年人账号没有防沉迷限制,另外人脸识别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精准。
央视记者经调查发现,过半学生能解开”游戏防沉迷系统,部分店铺仍给未成年提供账号服务。
一些学生透露,同学之间往往会相互交流寻找防沉迷系统的漏洞,从2007年防沉迷系统上线到现在,面对不断完善的系统,他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法。
02
成瘾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防沉迷不是戒断”,而是…
为什么游戏会让人沉迷?成瘾背后的逻辑值得反思。
游戏里,一个个精心设置的吸引点,都充满了心理控制的惯用手段,让孩子(或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持续性快感,无法自拔。
父母堂之前一篇文章《网络游戏是如何让孩子沉迷的?为此我采访了做游戏运营的同学》中提及,游戏里都包含着针对人性弱点进行的专业化设计:▼
直观的即时反馈(砍怪物后,头上飚出的数字,出招时的音效,血条的变化,每次释放技能时的角色配音),给玩家提供了满满的掌控感。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掌控感,是非常能抓住”孩子的。
目标切割,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一路走来总能让玩家找到一个10分钟的小目标。平均10分钟就能体验一下的情绪小高潮,很难让孩子的心思转移走。
成就感和自豪感,游戏总是贴心”地设置了恰到好处的困难,让孩子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内心/情绪高潮下,就能把孩子牢牢地拴住”。
类似于以上这种针对人性弱点”的游戏设计还有很多……比起现实世界,孩子更爱虚拟世界。
孩子沉迷游戏只是一种症状,根源是缺少联结”。孩子得到的关注不够,从父母、身边环境中得到的能量不够,与家人、老师、同学还没有形成深入内心的联结。
当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办法在现实中被满足时,TA只能去其他地方寻找。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获得的回馈一直是负面的,让TA产生一种我好笨啊”大家都不喜欢我”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感受,时间一长,TA便逃避到一个会产生愉快的舒适区里去,比如游戏中,在那里TA才能让自己有归属感——原来我也能行”。
追求什么,肯定是因为缺少什么,孩子也一样。
就像一棵树,如果在它的周围没有充足的水分,它底下的根须只能延伸出去自己找水,任何水甚至有毒的水、被污染的水都会吸引根须伸展过去吸吮。
对孩子来说,那些有毒的水”不仅仅是网络游戏,很多孩子都成了低头族”,联网的游戏打不了还有单机游戏、网络小说、短视频……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国内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其中未成年人看短视频的比例,由2019年的46.2%增长到2020年的49.3%,占比稳步上升。同时,10.6%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收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在节假日该比例提升至19.0%。
不管是游戏成瘾、手机成瘾、甚至性成瘾,任何的成瘾行为都是补偿性”的,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在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释放渠道,TA在那里建立一个临时的自由空间,来间接满足内心的需求。
牢记这两个公式:孤独成瘾;联结正面力量
家庭关系中产生的孤独感”给孩子带来的是成瘾”,联结感”才能给孩子带来向上的力量。
03
做人类高质量家长
科学破解孩子上瘾”
成长守护平台曾推出过一条公益短片——《立场》,邀请了孩子、家长、游戏产品经理三方谈话。
妈妈控诉儿子沉迷游戏,每时每刻都抱着手机不放:反正经常我一回到家就看见他在玩游戏,叫他吃饭做作业,他就关在房间里装作听不见。”
而儿子觉得妈妈管得太多:在学校又不可能玩的啊,在家里只要我一拿起手机,她就认为我在玩游戏……”
另一边的产品经理表示,对未成年人的游戏监管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限时、限充、宵禁……),防不住的就是防不住。
防止孩子的沉迷行为,单靠一纸规定可不行,堵不如疏,关键在于增强现实中的情感联结”。
对大部分沉迷情况来说,亲子关系才是解开沉迷的那道门。
关于增强联结”,在过去我们《如何养育出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只需要这5步》一文中,讲到了在哈佛任职20多年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曾提出一个五步循环法”,始于联结”,最终又回到联结”。
五步循环法基于优势理念,包括5个步骤: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同。▼
Step1:孩子通过与父母的联结”,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由此获得安全感和我能行”的态度;
Step2: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玩耍”,通过玩耍发现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
Step3:在孩子练习”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自信,让孩子学会坚持并获得抗挫能力;
Step4: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练习达到精通”的过程中,孩子的自驱力会被激发出来;
Step5:最终从父母这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归属感又让父母和孩子产生了联结”,又回到了第一步。
挖掘孩子的兴趣,让TA拥有我能行”我想做”的态度,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让父母和孩子不断增强联结”……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
充满爱的联结,是亲子间最好的情感纽带,才能让孩子响应你。
你家娃有没有对某件事特别沉迷,你又是怎么做的?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