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读《欢乐颂》原著感悟,多子女家庭的矛盾,源于父母的“拎不清”

《欢乐颂》中有两个多子女家庭,一个是樊胜美家,一个是曲筱绡家。樊胜美家,亲兄妹两个势同水火;曲筱绡家,同父异母的兄妹也是明争暗斗。

造成这种情况的无非就是父母拎不清。

樊家父母,一直压榨女儿接济儿子;曲家父亲,拿与现任妻子奋斗的财产送给前妻的儿子。都是没能合理地规划家庭内部的利益分割,界限不清。

亲兄弟,明算账。”

亲兄弟,明算账。”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做一句特别无情的话,也有人当做一句玩笑话。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亲兄弟,分那么清楚干什么”。

亲兄弟长大了,也是不同的利益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需要抚养,所以会有自己的盘算和考量。

现在兄弟姐妹之间,为了分割父母财产对簿公堂的例子还少吗?或者是觉得财产分配不公,拒绝赡养老人。

当然也有的家庭是就算有点不公平也能和睦相处,这样的前提是,必然有一方看重兄弟姐妹之情胜过钱财,并且这个人能一直忍受这种不公平。

如果一直忍受不公的那一方有一天不想忍受了,结局依然是反目。并且一直忍受不公的一方会成为众矢之的,他会成为父母和兄弟姐妹共同的敌人,人们不会记得他之前忍受的不公,只会看到因为他现在不愿意再忍受这种不公平而带来的矛盾。

我的父亲就是大家庭中一直吃亏的那个人,但凡兄弟姐妹之间有点矛盾都是他主动吃亏,换来大家庭十几年的和平。可是,有一天我母亲不愿意再忍受种种委屈和不公,换来的是我父亲父母和所有兄弟姐妹的针对和恶语相向。

时至今日,我对当时的种种都心有余悸。我甚至想如果我有两个孩子,他们两个最好离得远远的,千万别有什么利益纠葛。

亲兄弟,明算账。”账算明白了才是亲兄弟,算不明白,早晚会反目成仇。

亲人并非天然的亲人,亲人更并非天然的债主。”

像樊胜美的哥哥这样,算是樊胜美的亲人吗?

他们只不过是血缘上的亲人,而在感情上,他们的关系,甚至都不如2202这一群相识不久的朋友。

所谓亲人,一定是互相独立,又互助互爱;而不是一个人以亲人之名,依附在另一个人身上吸血。

在一档调解家庭纠纷的节目中,弟弟欠下二十多万外债,都是姐姐和姐夫每个月帮还七八千,而弟弟自己一个月四千多块钱的工资,却每个月都花得一分都剩不下。弟弟自己也不知道节约一点省下点钱去还自己的债务,一直把姐姐的帮助当做理所应当。

当姐姐试图去跟弟弟沟通,说自己压力也很大,让弟弟节约一点,不要大手大脚。弟弟反而以姐姐声音太大,态度不好为由拒绝沟通。好像欠债的不是他,是他姐姐求着他。

这样的弟弟无非是把自己当做了天然的债主,觉得姐姐为自己还债天经地义,谁让姐姐是自己的亲人呢?

而给这个弟弟种下这种想法的就是他们的父亲,也是这个父亲让自己的女儿替儿子还债。

甚至于一家人走到镜头前,需要大家调解纠纷也是因为姐姐不愿再继续帮助弟弟,她觉得看不到尽头,而父亲却说你是他姐姐,你不帮他谁帮他呢?

如果这对姐弟最后走向决裂,这位父亲一定是始作俑者!

以亲人和血缘的名义,让能力强的孩子对能力差的孩子进行无条件的帮扶,是很多父母的如意算盘。

而那些所谓的能力强的孩子,有可能只是被逼迫着强大;那个能力差的孩子也不一定是真得差,只不过感觉一切都有人兜底,他为什么还要努力?

兄弟姐妹之间谁也不欠谁的,谁也不是天然的债主。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不要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

此情可待成追忆”

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永远都像小时候一样亲密无间,不分你我。

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围屋里的桃花》,剧中一个成年却智商低下的弟弟,因为思念常年不在家的哥哥,一直吵着要找哥哥。然后下面有一个家长评论真希望我家的两兄弟,长大了能像他们一样,感情依旧这么好”。

剧中两兄弟感情这么好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其中一个永远有小孩的心性。这个弟弟永远像个两三岁的孩子,他永远不会组建自己的家庭,没有自己最亲密的人,他永远在情感上依赖哥哥,就像依赖自己的父母。他不能创造任何利益,也没有需要维护的利益,他一生都需要别人照顾。

可是大多数孩子都是正常人,他们终究会组成自己的家庭,有自己最亲密的爱人,有自己的孩子需要养,当然也有自己的利益。兄弟姐妹与妻子/丈夫相比,终究是外人,情感上不是最亲近的,也很少会有共同利益需要维护。

可是很多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他们会跟孩子说,父母、兄弟姐妹才是你的亲人,才会永远对你好,妻子/丈夫都是外人,你应该跟我们一条心。试图牵制住孩子的情感,来维护自己家庭的内部团结。

长大后的孩子们,永远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有那样纯粹的兄弟姐妹之情。这是父母必然要接受的一条残酷的真理!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我们都无法改变的无奈。

身边那些兄弟姐妹能好好相处的大家庭,父母都很佛系,孩子的事情一般不掺和,有事的话也是不偏不倚。

反观那些不太和谐的大家庭,要么是父母对财产分割不均;要么就不是向着这个就是偏着那个,总之肯定有个拎不清”的父母。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孩子们长大了,父母就不要再过多地参与孩子们之间的事情,我相信大多数父母的本意都是让孩子们和睦相处,但是掺和的多了有可能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