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的儿子刚刚6岁,眼看就到了上学的年级,有这么个孩子,她自然是希望儿子是最好最聪明的那个。于是从幼儿园阶段,她就给孩子报班上课,学书法、背拼音、写汉字、读古诗、做算术,小学1年级的课业基本上都学完了。虽然他的孩子才刚刚6岁,但已经成为众多大人口中的天才”、亲戚朋友羡慕的对象了。不但能认识好几千个汉字,读起带拼音的绘本毫无压力,还会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平时家庭聚会还会给大家背几首古诗,博得一大片掌声。
等刚上了小学,小王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得100分,期末考试更是考了双百”。小王骄傲地说:孩子特别聪明,即使每天上课不用去听讲,都可以得100分。”孩子成绩好,平时自然也是十分得意。
可是等到了上2年级时候,孩子的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到了3年级时候,孩子的成绩已经难以维持在班级前列,由于成绩的不断下滑,孩子还出现了沮丧和厌学的情绪。事实上,孩子出现的这种状况,正是因为提前学习导致的。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促其夭折。——陶行知
现在的家长往往对于孩子都是期望太切,看到周围其他家长带着自家的小朋友上了这个那个的学习班,学会了多少个汉字,学会了几位数内的计算,自己的孩子上了1年级却一无所知,生怕自己孩子摔倒在起跑线上。于是也要自己的孩子到处补习,只有让孩子6周岁之前就把小学1年级的课程全学会才能安心。殊不知,这样对孩子、对家庭都是有害的。

一个儿童从2岁开始,逐渐视觉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到6岁时,孩子的视力才能真正发育成熟。如果在2-6岁过度学习、用眼会影响视力发育,许多小近视眼戴着眼镜上学报到一般都是因为这个时期过度学习造成的。
增加整个家庭的焦虑感家长常常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这个社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经常听见有些家长说,我家孩子6岁认识2000个字,能记住100首唐诗,会很容易算出100以内的加减法。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孩子大量的补习和整个家庭的竞争性焦虑。
那么,即使孩子6岁能认2000个字那又如何,可能别人家孩子上学以后,甚至是上小学2年级以后才能认识这么多字。但是对于孩子漫长的一生来说,提前认识了2000个字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优势,难道孩子多比其他孩子多认2000个字的孩子长大了就一定有出息?难道其他孩子长大了就不会有出息吗?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快速学会这些知识,会采取填鸭式教育手段。家长的关注点更加集中在今天究竟学了几道题、几个字、几首诗上面,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孩子今天认识了几个小伙伴,他们都快乐的玩了些什么,这并不是家长所关心的。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孩子关注的焦点,孩子一直忙于学习,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探索,逐渐减少了对生活的思考,会更加关注于自己究竟学了哪些课业。
学前教育手段存在不足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卢梭
学前教育补习班和正规学校教师在教育手段和师资力量方面往往还是存在差距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从专业师范院校毕业,有着多年系统性的教育手段,可以使孩子获得更专业的教育,学前班在这一点上并不能保证。在成年人看来,小学1年级的知识特别简单,但是实际上需要进行非常严谨的基础性学习。现在还有许多人拼音中的平翘舌都写不清楚(拼音打字输入时特别明显),就是这个阶段的学习基础没有打牢。

就像前文提到的,提前将1年级学习知识学完的孩子,可能会很轻松就能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孩子提前学会了这些知识,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兴趣,再加上幼儿本身的专注力就不够,会难以专心听课。本身就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但是后续的课业又没有提前学到,这样的孩子会出现成绩下滑。当小天才”们风光不再的时候,对这些孩子的心理打击也是很大的,容易造成孩子挫折、厌学。
03 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减少学龄前孩子的课业负担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一般来说5-6岁的孩子会逐渐出现逻辑思维,这个时期正适合孩子进行思考。而8-12岁的孩子才是记忆力快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才适合孩子开展一些记忆性学习活动。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首先就应该减少学龄前孩子的课业负担,尤其是那些死记硬背的课程。

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
有些孩子提前学会1年级课程,一节课有45分钟,幼儿的专注力并不强,提前学会的孩子一直在分神。没学过的孩子反而因为从来没听过,觉得上课内容有趣,可以认真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1年级小学教材为例,语文书只有300个生字,数学书只要求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第一年的课业标准并不高,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轻松学会。国家更希望的是通过课程,初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字姿势,以及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作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多与孩子进行互动,经常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孩子进行思考,或者在生活中让孩子自己认字算术,比如买东西时候问问孩子我们买了3个苹果后面又买了4个梨,我们买了几个水果;又或者问问孩子能不能看懂店铺的招牌,给他讲讲招牌上这几个字都又什么意思。多给他讲讲身边的科学和自然,这样比死记硬背能够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作为家长,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从按时作息、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等多个方面要求孩子。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勤动手,勤收拾,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动作,更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孩子自己哪怕完成一件再简单的事,也是对于其独立性和专注性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在平时处理一些基本的社会性事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比1年级课程更重要的是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能力,不要盲目追求短期学习的数量。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以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换取当下的利益,恐怕并不是家长所希望的。让每个孩都慢慢来,他们终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