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育儿群里有很多宝妈妈在吐槽,自家的宝宝要一直抱着,不抱就会哭会闹会哼哼,抱起来立马好,对此很是头大。
那么婴儿一哭就要抱吗?如果婴儿哭闹时家长不予理睬会怎样?那些小时候哭了并没有被抱的婴儿长大后会怎样?
传统的育儿经验认为婴儿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样婴儿就不会那么爱哭,养育者也能越来越轻松。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1.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爱,是否安全
人都希望被看见被关爱,这是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需求。不少人以为婴儿太小没有思维什么都不懂,所以并不在意自己的情绪和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
其实不然,婴儿对周围的气氛是非常敏感的。
当婴儿需要被注意时,如果养育者的回应稍有一点点延迟,婴儿就会抓狂,发出激烈的哭声。

如果养育者能够身心愉悦的将宝宝抱起,并与之进行微笑、歌唱、做游戏等互动,则能够帮助婴儿确认他是被爱的。这有助于舒缓婴儿情绪,也有利于他在成人后察觉他人的情感,学会共情。
当然,妈妈在孕期情绪不好,也是会对婴儿造成不好的影响。孕期情绪不好,婴儿出生后容易烦躁,哼唧,嚎啕大哭,这是由于缺乏安全感所致。
如果对婴儿的哭闹置之不理,则会产生恶性循环,长大后变成心灵上有问题的孩子。

2.身体不舒服
婴儿是不会说话的,哭”是他向外界表达心情和求助的唯一方式。
但是单凭哭声是很难判断婴儿的需求的。所以当婴儿啼哭时,不要对其置之不理,应该将他温柔抱起,安慰他。
待婴儿放松停止哭闹后,观察下身体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做出判断,他哭是因为冷了、热了、饿了、尿了还是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3.单纯地想要引起注意
有时候婴儿肚子并不饿,也没有身体不舒服,但却会自己哭起来。这个时候,他只是单纯地想要被养育者关注。只要一抱起来,便会停止哭闹。这种即为婴儿式撒娇”。
当婴儿撒娇想要抱抱时,如果养育者立即抱起来,确实会对婴儿养成依赖的习惯;但是如果养育者对此不加理睬,也不利于婴儿的身心发展。
这时,只要养育者走到婴儿身边,笑着注视他的眼睛,温柔的逗逗他安慰他即可。婴儿见到母亲的笑脸,心灵便会安定,也会停止哭闹。
但若是哭闹的厉害,养育者还是应该将他轻轻抱起,用温和的心注视婴儿的眼睛。待他停止哭闹,再把他轻轻放下。

面对宝宝的哭闹,养育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学习育儿知识,用心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查找宝宝哭闹的真正原因。
比如宝宝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困了?尿布是不是湿了?被子是不是太热或太冷了?
宝宝的不同代表他的不同感觉。

饿了的哭声常常是在喂奶之后的2-3小时,声音洪亮,长短均匀,同时会看到宝宝转动头部张开小嘴觅食。只要吸入乳汁立即停止哭泣。
如果宝宝的哭声透着不耐烦的情绪,一边哭一边打哈欠,则是在提醒你:我需要睡觉了。这时候只要轻轻拍拍宝宝,摇摇宝宝,慢慢地宝宝就睡着了。
有时候在吃奶中或者吃奶后,会看到宝宝小脸憋得通红,身体扭动,则是宝宝要尿尿或是拉臭臭了。这时只要养育者给宝宝更换干净的尿布即可。
若是宝宝哭的满脸通红,满头大汗,背后湿湿的,则是宝宝盖得太厚。这是只需减少宝宝的衣服或者被子,宝宝感觉舒服了,立马便会睡着。

宝宝想要抱抱,是宝宝意识到妈妈的怀抱是那样温暖那样舒适,而且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虽然一直抱着宝宝会让养育者很辛苦,但也不必太过担心。当宝宝长大一点,会走会跑时,宝宝都会挣脱母亲的怀抱,去享受自由自在的乐趣。
03.抱婴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1.无所顾忌地去抱
妈妈想要抱孩子时,并不需要心理有啥顾虑,担心抱抱会让婴儿产生依赖。
想抱宝宝的时候就应该多去抱抱。婴儿与母亲的肌体接触,有利于婴儿心理的安定。

婴儿能敏感地察觉到母亲的各种各样的态度。所以,妈妈们应该怀着舒畅自然的心情,用温柔的眼神去传达爱,尽情地释放自己对孩子的爱。
充满爱的注视,不仅对婴儿心灵成长十分重要,对婴儿大脑的发育也非常重要。
2.把婴儿放在心脏部位
胎儿就是聆听着母亲心跳的声音,在咕噜、咕噜”的羊水中生长的。把婴儿靠近母亲的心脏部位,让他听到母亲心脏跳动的节奏,他就会变得安静下来。
当母亲走来走去时,婴儿就如在咕噜、咕噜”的羊水里晃动一般,也能使他心情安定。
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亲密行为》一书中写到,抱婴儿时,以每分钟60拍的节奏去摇动为好。这恰恰是咕噜、咕噜”的节奏和胎儿在羊水中晃动的速度。

杰兹阿波罗的绘本《抱抱》讲述了一只在丛林里玩耍的小猩猩,看到小象妈妈抱着小象,以及变色龙母女和小蛇母女都在抱抱。小猩猩也想要抱抱,可是自己的妈妈却不在身边。小象母女决定帮助小猩猩找到自己的妈妈,猩猩妈妈出现后给了小猩猩一个大大的拥抱。
全书文字很少,基本围绕着抱抱,宝宝,妈妈”三个词重复展开。但却温馨有爱,宝宝就是通过抱抱”来感受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对他的无条件的爱和长时间的陪伴。要抱抱”也是对需要爱的一种表达。

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发现:无条件的爱,就是在特别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上,做到接纳孩子”。
李浩英教授也表示,孩子在青春期的很多问题多半源于3岁前甚至一岁半之前的经历。12岁前的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孩子一岁半前的陪伴、养育。
孩子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与回应里,确认自己是被爱的。当一个孩子处于爱的环境,他才能带着巨大的力量前行。
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孩子、陪伴孩子,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做自己。
所以,当孩子向你要抱抱的时候,当你想要和孩子抱抱的时候,就请放下心灵的包袱,尽情地抱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