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毛妈妈
导语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下班回家后看到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喊了几次让孩子收拾但孩子完全无动于衷,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爱干净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自己的孩子总是吵这吵那要买玩具要买零食,而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无欲无求;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了还不会十以内的加减法,而别人家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会百以内的加减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缺点特别多?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优点多?

在教养孩子时,我们也是倾向于关注自己孩子的劣势,认为克服缺点才能让他们变得强大,从而变得更加优秀走向成功。
关注孩子的缺点,来源于父母的焦虑:
父母自己很优秀,不能接受孩子比自己差;父母自己不如意,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出色;父母水平差不多,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更优秀。但是过度关注孩子的缺点却没有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让父母和孩子都感觉到负面和疲惫。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大脑存在四种容易让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缺点的机制,即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忽视孩子的优点,从而进入负面效应。

选择性关注,太过关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
在《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中,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尔•西蒙斯两位作者为我们做了一个试验:
他们设计了一部两队传篮球的短片,其中一对穿的是白色球衣,另一对穿的是黑色球衣。观看短片的人需要数出白衣球队的传球次数,忽略掉另一队的传球。这个任务比较困难,需要完全投入才行。
短片播到一半时,一个套着大猩猩服装的女人出现了,她穿过球场捶着胸,然后继续走动,这只猩猩”出现了9秒。
上万人看了这部短片,其中有一半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大猩猩。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这个技术任务,尤其是那个忽略黑衣球队的要求,造成了这种屏蔽。

这个关于猩猩”的研究阐述了与我们大脑相关的两个重要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这些事的事实。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它的出现是因为有选择性的把注意力放在某件事情上,而忽视了其余所有事情。
当我一到家就因为孩子把玩具放得乱七八糟而大声呵斥时,我就表现了选择性关注这种心理机制:对孩子迎上来的热情和孩子玩玩具时表现的专注力视而不见,只看见了乱七八糟的玩具而恼火。
这种非注意盲视”的选择性关注,不全是消极的,但对我们判断真实事物却有很强的干扰性。
当我怀孕的时候,我觉得街上很多女性都怀孕了。但是真实数据统计那一段时间怀孕人数并没有上涨,只是因为我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怀孕的女性身上,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关于怀孕的事情。

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心理学叫这个现象为负面偏见”。
从生理上分析,大脑的结构本身就让我们容易关注孩子的缺点,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身体机制会让我们更快更经常看到坏的方面,而不是好的方面。
这种负面偏见太自动化了,它往往在我们还没有意识的时候就起作用了。
例如当一个孩子期末考试结束时,他的成绩单写着:数学98分、语文97分、英语40分,这时候你会关注哪一个科目呢?
理论上说我们应该表扬孩子语文数学很好,但实际上我们会把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英语上。
因为我们会觉得如果孩子英语也90分以上,那就完美了。于是我们就会逼迫孩子努力补习英语,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而不是在语文数学上更进一步。
负面偏见让我们在孩子身上总是发掘缺点,忽视孩子其他的优点。

在《伊索寓言》里,有一个”两只口袋”的故事,大意是说:
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时候,在每个人身上都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挂在胸前,另一只装自己的缺点挂在背后。结果,人人只要一低头就能看见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很难看见。
我们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但是我们却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当我们感觉不好的时候就会放大自己的积极面,当个人的自我认知遭到怀疑时,我们会立即修复积极的认知,这个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防御机制”。
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我们会下意识的把自己的弱点转移到别人身上,就像是老电影放映机把图像投射到屏幕上一样。
在心理学层面的投射是指我们把自己负面的形象投射在别人身上,这样我们就自欺欺人的认为看到了别人身上的消极品质,让积极的自我得到了修复。

投射心理机制也导致我们企图把自己的优点或期望的优点,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之所以常常觉得孩子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源于我小时候没有整理好自己的东西经常被父母责骂,所以我经常强迫自己把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当我忙碌一天看到孩子和自己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时候,我就把小时候的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再次上演”恨铁不成钢的情形。
这样的投射心理其实是很消极的,我们害怕孩子重蹈覆辙自己的缺点,所以总是捉住孩子的缺点矫枉过正。

二元对立思维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例如,我总是评价自己的孩子胆小”,所以我会经常认为孩子不勇敢。事实上我的孩子虽然性格比较内向胆小,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非常勇敢的。
我们判定一个孩子胆小”,就会把勇敢”对立起来,总以为这是一对反义词,不能同时放在一个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好动”,就会认为这个孩子不容易”专心,那么上课经常挨批评的多数是这类孩子。即使他们有时候很认真专注完成某一件事情,也是容易被父母判定为”不专心。
这种二元对立思维让我们在关注孩子缺点的时候,容易忽视孩子相对应的优点:当我们认为孩子缺点出现频繁就会判定这个孩子缺失对应的优点。

我们发现:当我们手忙脚乱或情绪糟糕时,我们很容易发生以上四种消极的心理机制,更多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消极心理机制就要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时,我们应该先冷静几分钟,及时刹车:
注意自己的感受:看见孩子的缺点后:生气?愤怒?气馁?失望?首先承认我们自己的感受,接纳这些消极的情绪,因为这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们不能长时间沉浸在其中,让我们对孩子一叶障目。转移到孩子的优点上:当我们开始看见孩子的缺点时,我们可以把目光转移到孩子的其他优点上,避免抓小放大错过孩子的优势发展。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我们总是困扰孩子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人无完人,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改变自己和孩子一样的缺点。从小事做起,让孩子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论衡·书解》
孤僻自闭的梵高,在色彩世界中开辟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桃花源。
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自身不可被取代的价值,哪怕残缺,哪怕不合时宜。内向的人虽不善言辞,却往往拥有一个异常丰富的心灵世界。
我们与其过度关注孩子身上难以改变的缺陷而裹足不前,不如勇敢地接纳他们,创造出一份别样的精彩。
我是@羽毛妈妈谈育儿,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小羽毛,有一份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还有一个笔耕不辍的写作梦想。希望与你一起共同学习,探讨育儿路上的坑坑洼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