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世界儿童日: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

导语:提起儿童节日,大家首先会想起六一儿童节,其实还有另一个国际性的儿童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就是11月20日的世界儿童日”。这一天,孩子作为世界的主角”来向我们表达他们的想法,那么在这一天,亦或是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我们又能为孩子做什么呢?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与六一儿童节不同的是,世界儿童日更关注于每个孩子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并呼吁大人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倾听和尊重。
这一天,愿你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愿你能尊重孩子的想法,思考我们如何能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世界。对孩子而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作为父母,想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带给孩子什么?

世界儿童日: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

家庭教育:给孩子温柔和坚强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

有一年春节,我带女儿去丽江玩。她第一次去养鸡场,感觉很新鲜。回来时,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握着不放。我们都笑她: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时,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跟着她千里迢迢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要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家人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女儿四岁时,在幼儿园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爱不释手。有一天,她不小心把花篮摔破了,哇地就哭了。我说:我们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

两个人又剪又贴,一通忙活,女儿还用水彩笔画上了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女儿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因为孩子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世界儿童日

当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修复得比原来更好,我们的底线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没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给孩子传递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和挫折。

陪伴成长:尊重孩子,更要给孩子自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两个重要指标——尊严和自由。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么完美的职业、多么美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记得女儿五个月大时,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取向。当时,她的周围堆满了各种玩具,但她爱玩的却是一个空药瓶子。她经常起劲的拧着瓶盖,家人就从她的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布娃娃吧!”她却把布娃娃推到一边,又去抓瓶子,继续痴迷的拧瓶盖。

家庭教育

我后来咨询过儿童心理专家,专家说,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比玩布娃娃更好。

比起药瓶,我们认为昂贵的布娃娃更好,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原则——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应该粗暴地剥夺它。尊严关联着责任,我们必须呵护孩子的尊严。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就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教自己的孩子背诗词吗?”我回答,当然教。但我不会让她背着手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在她玩滑板车时,我们一起大声地背诵;或者她在浴缸里扑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世界儿童日

女儿背诗词的时候,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女儿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次,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床单蹦坏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现在,经常是女儿给我讲诗词,因为她往往能说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观点。作为一个母亲,我愿意呵护她任意想象、评价的自由。

所以,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是全才,能够真实、坦率地活着,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就好。如果是无关道德的,仅仅关乎个体差异,不必太较劲,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快乐,尊重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要给孩子以宽容和耐心,让孩子做自由健康的人,这是比爱更重要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有时候去学校接女儿放学,家长们坐在一块儿交流,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如今的孩子们真是累,做家长的也不轻松。形势所迫,升学压力大,这是外因;往深处想想,还是成人世界的生活观念出了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攀比心太重,人们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日子,习惯于用别人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布娃娃

现在的孩子,不光要把学习搞好,课余时间还要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学那么多东西是为了什么?家长说,把这个学好能考级,把那个学好能加分。这的确是现状,很多孩子学艺术特长,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升学。你从孩子的琴声中就能听出来,他们一点儿都不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父母把自己的未竟之志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学业有成,将来能够飞黄腾达。于是,千方百计让孩子进好学校和重点班,为此不惜购买昂贵的学区房。在这种所谓的规划”之下,每个孩子走的都是同一条直线。

人人都向往、追求成功,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也是汗牛充栋,我们几乎把成功当成了人生的唯一目标。

世界儿童日

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或许是评判的标准,但也只是成长的一部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的、多元的标准体系。在所有的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在所有权力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我更希望大家多注重孩子的心灵,注重孩子的自我,注重孩子的人格。

另外,说个中国传统家教老理儿:管孩子也得有时有晌,七不责”可以做个参考:

暮夜不责:不能让孩子抽抽噔噔睡觉。

对食不责:一边吃饭一边叨唠不利消化。

对客不责:保护孩子自尊心。

节庆不责:家庭气氛优先。

生病不责:责骂病孩子容易雪上加霜。

惊惧不责:孩子惊魂未定时候挨骂容易有心理阴影。

愧悔不责:知耻近乎勇,这时候给孩子鼓鼓劲儿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