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情绪。很多人都会说嫉妒不好。其实就嫉妒而言,这种情绪没有什么好坏的感情色彩,它是我们内在的真实体验感受,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回避也没有用,倒不如欣然接受它,看看这个嫉妒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嫉妒就想快递员送来的包裹,只是这个包裹外表比较难看,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我们会拒绝,不愿意看看里面是什么。如果快递员送给我们的包裹是漂亮的,我们会有很强的欲望打开接受,可惜嫉妒不是漂亮的而是丑陋的,于是我们会本能的排斥这个情绪。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拨开这个包裹,我们就会看到嫉妒带给我们人类的价值,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
那么嫉妒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这个对于有嫉妒心很强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指导呢?有嫉妒是好事情。至少嫉妒能告诉情绪的主人他到底想要什么,以及要的意愿度有多强。对于家长来说,可以通过孩子的嫉妒,清晰的把握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的内在愿望,动机,意愿强度。根据这些来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张晓欢最近很烦躁,动不动就把自己嫉妒情绪表达出来了。要么噘嘴,要么生气,要么就会惩罚新生的妹妹。只要妈妈对妹妹好那么一点,孩子就会表现出来很多嫉妒的表情和行为。张晓欢会无故的发脾气,大声吼叫,也会走到妈妈身边,尝试把妈妈怀里的妹妹拉出来了。妈妈说了好几次姐姐要让着妹妹,可是作为姐姐的张晓欢就是不让,而且脾气越发的大,甚至在妈妈没注意的情况下,伸手打了妹妹一下。妈妈感觉到很心痛。

我们看到整个过程里,张晓欢根本就油盐不进,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嫉妒,而这个嫉妒是没有错的,她是再告诉妈妈她需要和妹妹一样的关爱。可是妈妈总是偏向妹妹,因为妹妹小。但是妈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孩子此时怎么可能理解明白这个道理?张晓欢很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的应得的爱少了,被妹妹分走了很多。她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可是妈妈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一再的忽视了孩子的嫉妒背后的需求,导致了孩子在嫉妒的心理下所做的行为。
所以嫉妒本身没错,而是嫉妒心理下生发的错误行为,包括引起注意,攻击,破坏这些使我们家长所不能接受的。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嫉妒怎么办?很简单,通过感受孩子的嫉妒的情绪,找到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孩子想要的程度,然后因势利导,满足孩子需求,或者是告诉孩子要通过付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对于破坏,损坏等不好的行为要给予打预防针,或者进行干预。
关键点在于我们家长能否快速的捕捉到孩子嫉妒背后的需求,以及辨别出这个需求是否和我们家长有关系,如果有,怎么改自己?,比如案例中的妈妈,爱虽然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至少不能把天平的秤砣摆放的过于倾向某一方。

对于孩子对外界的嫉妒,比如嫉妒别人有什么玩具,衣服,鞋子,电子产品等产生的嫉妒,我们家长要及时的与孩子沟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告诉孩子有些东西要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才是最珍惜的。并且这些道理要在孩子小时候就要不断地植入到孩子的价值观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