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3岁宝宝走丢却害怕警察:好孩子是爱出来的,不是吓出来的


3岁宝宝走丢却害怕警察:好孩子是爱出来的,不是吓出来的

作者:包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三岁的宝宝,走失后却不肯接受警察的帮助,甚至看到警察就躲得远远的,让警察叔叔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百般为难。

好在后来经过耐心的解释和安抚,小女孩终于敢和这些叔叔们说话,也找到了家人。

记者调查了解到,小女孩如此害怕警察,是因为奶奶经常用警察来吓孩子:警察专门逮不听话的小孩。”长此以往,本来是用来抓坏人的警察叔叔,在小女孩心里成了坏人的代表。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惯用技俩,其实细细想来,这不过是家长们偷的懒。面对孩子的不乖、不听话,家长没有耐心安抚孩子的情绪,便吓吓孩子,企图让恐惧代替孩子的情绪,屡试不爽。

然而,在育儿上偷的懒,终会变成巴掌还回来。这个小女孩还算比较幸运,被警察们发现,要是没有发现呢?孩子看到警察,因为害怕而躲走呢?种种后果让人不敢想象。

正像一位网友所说:别让孩子害怕那些危机时刻能救人的人。你植入孩子内心的恐惧,很可能掐灭了一次求生的希望。




而且,这种恐吓,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用警察叔叔吓孩子,不过是缔造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因为恐惧而不敢越矩。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里说:情感勒索者会制造三种迷雾: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乖,我就不喜欢你了”,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给孩子植入恐惧感,而控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感到恐惧,当孩子害怕父母真的会抛弃自己,就不敢为所欲为”。

这种做法,看似省力,实则最无效。






那些被恐吓的孩子,他们的乖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懂得道理。他们的乖带着点压抑自己真实想法的成分,可以说是口服心不服”。

当有一天,他们不再惧怕这种恐惧,或者看到了恐惧的真面目,他们还会乖吗?

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的。

教授蔡美儿,是有名的虎妈”,对女儿的要求非常严厉。

她要求女儿每天必须按照规定练琴,平常女儿不想练时,她总会像很多父母一样告诉女儿你不练就不是好孩子”你不练我就不喜欢你了”,刚开始非常有效,听了这些话后,女儿再怎么难受也咬着牙练下去。

可有一次,却遭遇了滑铁卢”,发生了非常尴尬的事情。

女儿不想练琴,她二话不说,严厉地警告女儿:你要是不肯练琴,我就把你丢到外面去。”本以为女儿会像往常一样服软,没想到倔强的女儿那天真的走了出去。

当时外面很冷,女儿又穿得很少,不忍心地她只好主动走上前去示好,让女儿回来。从那以后,她发觉自己这样说再也起不到作用,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尝试给孩子讲道理。

那些给孩子的恐惧,尽管可能一时有效,却只能是一时”的。




我们总以为,让孩子害怕点什么,他便不会太坏,便不会做什么太过分的事情。但伴随恐惧而来的,往往是叛逆。

因为害怕,他们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也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爆炸。

被恐惧约束的孩子,总会试图去战胜恐惧,当有一天恐惧被冲破,又有什么能代替我们管教孩子呢?

恐惧只能是恐惧,它不是道理,也变不成爱。






回到最现实的问题,家长们为什么会选择用吓唬来管教孩子呢?其实本质就是没有耐心。看到孩子哭闹,看到孩子一意孤行,内心烦躁,为了能让孩子快速安静,吓孩子便是最简单的方法。

不过我们也知道了,吓孩子,虽然简单但不实用。

那么,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1、深呼吸,听孩子怎么说

很多时候,孩子不乖,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或者情感被父母忽略,他们便用不听话”来反抗,来诉说自己的需求。

这个时候,越是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只是一味要求孩子闭嘴”,乖起来,孩子会更加抗拒。所以,尝试放下急躁的心,听听孩子怎么说。

父母可以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想点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心中数十五个数,然后用平和的心去和孩子交流,多问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说出来,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

孩子觉得自己被关心、被重视了,态度会缓和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2、吹捧”孩子

所谓吹捧,就是给孩子带高帽子”,比如这样说:你这么厉害,怎么会这样做呢?”或者我以为你这么乖,不会这样做呢!”

因为这是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会需要的。

孩子其实天生就希望得到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他们会有意表现自己,当你对他有高期望的时候,他们便会发自内心的渴望表现得更好。




3、事先要有规则,坚守原则

制定家庭规则,这个规则应该是家庭成员长期遵守的。在孩子闹矛盾或者一时无理取闹的时候,明确地告诉他的行为的错误,并且分析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家长应该注意的是,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心疼,立马服软,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下去孩子下次还会继续。

就比如郭晶晶就非常讲原则。有一次霍震霆来看孙子,孩子也非常想和爷爷玩,可面对孩子的哭闹,郭晶晶还是坚持原则,必须让孩子把作业写完才去陪爷爷。

父母坚持原则,孩子才知道自己行为的底线在哪里。







吓唬孩子,是拿孩子对父母的无条件信任做赌注,当有一天孩子看清恐惧的真实面目,父母便是全盘皆属。

不要再去吓唬孩子,不要消耗孩子对你的爱和信任。

因为吓唬带给孩子的只有伤害。

《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有一期是测试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只能在玩具和妈妈的陪伴卡里二选一。如果孩子选择了玩具,便会被告知妈妈再也不会陪他们。

蔡少芬的两个女儿选择了玩具,当得知妈妈可能要死”的时候,两个孩子彻底懵了,哭得撕心裂肺。

两个孩子那一刻的恐惧和无助,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不知道多年后回想这一刻的她们,是否还会心惊肉跳。

吓唬孩子的可怕,两个孩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这一幕的蔡少芬立马叫停节目,并告诉工作人员,不要这样吓孩子。在妈妈的解释和安抚下,两个孩子才恢复情绪。

在蔡少芬看来,这样只会剥夺孩子的安全感,只会将妈妈的爱看成条件式的爱,她从来不会这样吓孩子。

生活里的蔡少芬,任何时候,总是把爱”放在第一位。在她教育下的两个女儿,聪明伶俐,懂事有分寸,情商还贼高,敢跟妈妈开玩笑,也深爱着妈妈。




乔治·奥威尔在《如此欢乐童年》里写道:孩子的弱点在于他是以一张白纸开始的。他既不理解也不怀疑他所生活的社会,由于他的轻信,别人可以影响他,使他充满自卑感,使他害怕违反不可知的可怕的准则。”

白纸一样的孩子,你说过的每一句话,他都奉为圭臬。

恐吓也好,玩笑也罢,你的省心,都是用伤害孩子换来的。

处在恐惧中的孩子,怎样才能快乐呢?害怕失去爸爸妈妈的孩子,会不会在夜里,都在担心被丢弃?

他们会不会一遍遍告诫自己,不要调皮,不要过分,不能失去爸爸妈妈呢?这样的孩子,想一想都让人心疼。

你的每一句恐吓,都在诉说着不爱。

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孩子犯错后,我们可以让他负责任,但千万不要说不爱”。

以上。






作者简介:包子,想写好文给你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