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们会自己进步;如果我不强求他人,他们会成为自己。”如何育儿?

感谢您的邀请。

如何育儿?我们做了父母以后,一直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从小宝宝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我们都在讲究如何育儿,我们都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想法,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影响,所以我们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成为他自己的机会,所以每个孩子从能反抗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反抗,比如说一岁半就开始说不”,三岁就开始进入第一逆反期,青春期的第二逆反期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太多了,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本领,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要完成使命和体验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把家长的意愿加给孩子。我们讨论教育的焦点总是放在如何对待孩子上,实际上我最想说的是如何把焦点回到教育者自己身上来,不要再去谈孩子了,回到自己身上来,

告诉自己我该怎样做?我怎样做最好的自己?我怎样活出绽放的生命来?我怎样做自我决定?我怎样承担责任?我怎样自己管理自己?我怎样洁身自好等等,当我做好这一切的时候,你就给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不错的人文环境,那么孩子是不用教育的,很多说破了嘴都不如你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做的,当你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你就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了。每一个家长你自己都没有活成你自己,满眼都是孩子,你怎样让孩子活成他自己?所以家长的眼光要回到自己身上来,把自己打造的和谐、轻松、快乐、智慧、自主、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你拥有了这一切的时候,教育便发生了,你没有这一切的时候,你再使劲儿也没有用,教育仍然是失败的。

教育他人本身没有必要,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用一棵大树去影响一棵小树的成长,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你放下了规矩,西瓜才能长成它本来的样子,家长课程等你来。


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们会自己进步;如果我不强求他人,他们会成为自己。”这句话出自《论人的成长》。

这段话全文:

如果我不干预他人,他们会关心自己,
如果我不指挥他人,他们会自己行动,
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们会自己进步,
如果我不强求他人,他们会成为自己。


这本书是心理学人本主义代言人卡尔•罗杰斯的最知名的著作,作者以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为源泉,进行了个人对于人本主义的认识和反思,某些建设性的结论不乏智慧和感悟,值得一读,建议去找到一个更好的译本,听说中后部分翻译太差了,看着很累。

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强调人的正面成长和发展,成功者都是自我成就的”这句话用来附和作者比较合适,因为作者强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这可以称之为人的积极一面的本质特性。因此,教育中,教师处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个人中心取向”的心理活动出发来了解事情的发生原因或者学生的心理活动。 

关于人际关系,作者下结论前,做了一些例证和推论,总结了一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良性规则,很多人读起来感同身受,可见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这些恰恰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具有典型意义的人际关系存在,特别是对于育儿角度来说,作者支持的共情营造观点,值得推崇,营造促进成长的支持氛围。真诚,真实,一致性。越是维持这种真诚和透明,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接纳,关系,重视。无条件积极关注,抱持积极的接纳态度,不要简单评价来访者的个人品质,情感,行为。 移情性的理解。准确感知,深入内心世界,发现隐藏的潜在意识,把理解反馈给来访者。

###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如何育儿?我想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捏在手里怕碎掉、含在嘴里怕融化,与其万分小心谨慎的去教育孩子,不如放开手脚,让孩子去成为孩子,不要让其变成世俗荣华的工具,不过多干涉其行为与自由,以放养的方式教育他、培养他。

1:要让孩子懂得不是每次考第一就是幸福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就大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个家长都根深蒂固的思想,于是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接踵而来,孩子的周末时间没有了,休息时间也被一而再的压缩,失去的是身体自由、精神自由,换来的却是培训班、补习班的名列前茅甚至是第一的成绩,这有什么意义吗?我觉得人生下来就是一个过程,是来经历快乐与自由的,不是为了密密麻麻的试卷活着,如果不懂得放养孩子、一味地压榨,是不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你引用的话可以用耳闻目染来说。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儿童婴儿,少年的老师,孩子通过观察来接受他人的行为语言。育儿,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孩子们,比如勤奋,简朴,和气,尊老爱幼,学习,爱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