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萌芽研究所BUD (ID:myyjs_bud)
如果你也曾经听过,或者现在正烦恼孩子对你说过的话:
妈妈,其他小朋友不喜欢我”、妈妈,别人不跟我玩”。

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会很想听听蔡少芬的故事。
在之前的一期综艺节目里,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姐姐汤圆妹妹包子一起参加。
在过程中,包子却遭遇了很大的交友挫折,因为其他小朋友,都纷纷表达了对包子的拒绝。

6岁的包子很伤心跑去找妈妈,在妈妈怀里诉苦:
他们都不想跟我坐。”
他们都想跟我姐姐玩。”
他们一整天都这样子不理我。”

蔡少芬在节目里回答了一段话,让我很动容:
我觉得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接纳你的感受。
我教你一样东西,就是你笑容多一点,你主动一点,你做回自己,他们肯定会被你吸引的。
如果你还计较,你永远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这便是蔡少芬的育儿哲学,在社交方面鼓励孩子做好自己”。
节目最后,蔡少芬的女儿包子也是在屡挫屡败、契而不舍中结交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朋友。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办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帮到孩子构筑友情地基的关键因素。
笑容多一点”,记得分享快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孩子都能保持笑容多一点的话,就能够提高其他小朋友跟他/她相处的乐趣。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给大家一个很见效的方法,就是组织游戏聚会(Play Date)。

最开始的时候可以是一对一的游戏聚会,邀请孩子和孩子最想结交的朋友一起。
当你发现孩子跟学校里的同龄人建立了初步的友情关系,那么可以帮助孩子安排一个一对一的,以活动为基础的游戏聚会。

比如:一起过来烤饼干、骑平衡车、学游泳等等。
等你观察孩子的社交技能稳步提升了,也可以邀请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参加。

甚至可以考虑轮流举行聚会,这次去A小朋友家,下次去B小朋友家。
这些都可以成为小朋友固定的聚会安排,也可以让集体的友情关系更加坚固。
主动一点”,尝试表达开放每一段友情的开端都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迹象会告诉我们,这两个孩子可以逐渐成为朋友。
所以,对很多孩子来说,如果愿意主动一点去接近朋友,能够尝试开放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交往过程中,有3方面对一些小朋友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
●打招呼
这对于性格比较害羞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难度。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向你说嗨”,而你因为不好意思而把目光移开。
或者什么也不说,或者只是很尴尬地回复,那其实对对方来说也同样会觉得尴尬和为难的。

因为不敢直视和移开目光,会让对方误认为,我不喜欢你,我不想跟你有任何交集”,这个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卡在这个环节,那么不妨试试多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以及跟孩子一起先在家练习如何打招呼。
你可以尝试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友好的问候,包括眼神交流、热情的微笑。
以及大声说出来让对方听到,说出对方的名字同样也是一个很贴心的行为。

●学会赞美
友情的维系当然离不开互相的欣赏,让孩子学习如何真诚地赞美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低幼孩子的赞美方式不需要复杂,关键是让孩子先积累什么叫言之有物”。
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鼓励孩子说好球!”。
在涂鸦活动中鼓励说我喜欢你画的蝴蝶!”。
包括平常打招呼都可以尝试说你今天的辫子好漂亮”。

这些都是孩子能做,别人听起来也很舒服的话。
●善意举动
让孩子从小能够积累对人善意的表达,这里其实在家里就可以陆续鼓励孩子做起来了。

同样,在学校里也是,可以是借给同学一支铅笔,或者帮同学看一个东西。
这些行为积累起来,都会让同学感受到你的善良和体贴,都是对友情很大的帮助。
不要鼓励孩子用收买的方式来做善意之举”。
因为通过送礼、送钱或者用各种酷炫的小玩意吸引其他朋友的关注,这绝对不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友情的方法。
其实小孩子之间的情谊更多的是一个感情的双向传递。
或许因为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起玩了某项积木,或者刚好是老师分组搭配到了一起。

每个孩子都一定会有自己的交友偏好,这个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有明显的倾向了。
所以孩子往往是跟他们认为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其他孩子交朋友。

我经常跟我家两个孩子做这样的一个游戏,可以分享给大家,叫重叠圆”。就是画两个圆,分别代表两个孩子,这两个圆是互相重叠在一起,有交织的部分。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简单的工具跟孩子讲两个小道理。
第一个小道理是引导孩子去看中间的部分,即重叠地方。
我们都需要去问问孩子:你觉得你跟别人有什么共同点?”
这里包括引导孩子去观察另外一个孩子,去思考彼此之间合作的可能性,以及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来创造出一个共同的经历。

第二个小道理是引导孩子去看不重叠的部分,即每个孩子各自空白的区间。
我们跟其他孩子有相似之处,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成为别人的复制粘贴”,让自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
这样子失去自己”的交友方式,会是我们想要的吗?
包括让孩子思考,假如这两个圆一点都没有重叠部分,能做好朋友吗?
当两个人互相在画面的另外一端,假如没有任何的连接,那我们是连伸手都够不到彼此。
那我们可能有的连接”方式有哪些?
比如:梯子理论,认为只要我永远都在上面,或者资源比别人更多,能力比别人更强,始终比其他小朋友优秀,让别人总是羡慕我,这可以成为一段友谊吗?

再比如:斑马线理论,我们两虽然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但是只要转个身,哪怕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人,我们也能通过斑马线相互连接,找到可以发现我也是”的重叠地带。

借助图片的帮助,其实我们已经在跟孩子讨论哲学”话题了。
我们很难去定义孩子的交友模式,或者让孩子的交友方式按照我们期待中的模样来。
能教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自察力”,让孩子明白,友情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高高在上,真正的友情始于平等,始于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