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放养长大的80后,为什么现在都拼命推娃?

放养长大的80后,为什么现在都拼命推娃?

每天穿梭于各种补习班、陪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编程、为孩子的升学保送操碎了心。我们都能感受到,现在的家长有着各种育儿焦虑,对他们的称呼,也是花样百出:虎爸虎妈、鸡娃老母、直升机父母……

说起来,有个现象显得很矛盾:这届家长主体是80后,在娃上补习班的空隙,大家偶尔闲聊,回忆起童年,想起的画面都是自己放学后捉泥鳅、跳皮筋、光脚丫子撒欢跑。

为什么放养长大的80后,如今大都成了虎爸虎妈呢?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你可能会说,时代变了。可是,在改变的时代”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育儿方式?要知道,关于育儿方式的决策,是人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决策之一。

过去普遍认为,父母的育儿方式,主要是由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决定的,但是,美国两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和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通过研究告诉我们,经济环境更能影响父母的育儿方式。

01 四种家长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为人父母的,都会关心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幸福。问题在于,对现在或将来的利弊权衡,就分成了两种情况。

一些父母认为,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要尽可能让孩子享受它;另一些父母则认为,童年是播种时期,成年是收获时节,要引导孩子为成功的成年做好准备。

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这本书中,两位经济学家把这两类不同的驱动力,定义为利他主义和父爱主义。

小欢喜

《爱、金钱和孩子》| 格致出版社

由利他主义驱动的父母,对孩子有完全的共情,孩子觉得什么是好的,他们也就觉得好,他们认可孩子的偏好,通过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而父爱主义驱动的父母,对于什么才是对孩子有益的,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们不仅仅关心孩子的福利,还会从成年人的视角权衡孩子行为的利弊。所谓小孩才分喜恶,大人只看利弊。

在这两种驱动力的作用下,父母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当然就不一样。

利他主义的父母会觉得,既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就更倾向于放任型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规划;

父爱主义的父母,既然有自己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反对孩子的想法,影响孩子的行为。

育儿

《小欢喜》中,母亲为了关注女儿学习, 把女儿卧室连着客厅的墙打通,换成隔音玻璃

那动机相同的父母,就会对孩子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吗?也不一定。目的相同,方式也不一定会相同,这主要表现在对孩子行为的响应程度上。

举个极端的例子,要是孩子跟你说,他想尝试一下吸毒,那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家长,肯定都不会同意。不过,要想阻止他吸毒,方式可能就不一样了:

有一类家长,会跟孩子充分沟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充分了解吸毒的危害,从而改变他的想法;

另一类家长会采取强制措施,命令他不许吸毒,切断他的资金来源,杜绝他和朋友的来往,从而使他无毒可吸。

这两种方式,前一种是对孩子行为的高响应,后一种是对孩子行为的低响应。

这就是判断父母育儿方式的两个维度:对孩子的响应程度,和对孩子选择的干预程度。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四种不同的家长类型。

利他主义

怎么区分这四种类型呢?简单说——

专断型家长会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选择;

权威性家长会用劝说的方式,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偏好;

放任型家长不干预孩子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看起来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孩子。

毫无疑问,忽视型家长问题最大,也相对少见。所以,最主要的家长类型就三种:专断型、权威型和放任型。

从这个分类,我们明显看到,80后的父母辈,很多是专断型,或者是忽视型;而80后家长里,更多的人选择了权威型。

02 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育儿选择

世界各地的父母,在育儿上最看重的价值有几种,分别是独立性、想象力、勤奋和服从。两位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中国家长的育儿观念,和美国、土耳其很接近,权威型更多,看重勤奋的价值。

很明显,中国和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很不一样。相反,跟中国的文化背景更接近的日本,父母们多为放任型,看重想象力的价值。

育儿

影响育儿方式的原因,既然跟文化背景关系不大,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两位经济学家在书里给出了两个原因: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

我们先看看收入不平等如何起作用。

经济学家认为,社会规则如果不能公平地让人们分享利益,这个社会就可能陷入高度竞争的陷进,人们就会花大量时间和努力,想要沿着社会阶梯往上爬,这时候,每个人会花更多投入在战胜别人方面,这种机制被称为标尺竞争”。

父母的教育方式,同样受到这种机制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差距拉大,父母就会更多选择推一把,让孩子能战胜别人。

以美国和瑞典为例。当前美国上过大学的人,平均收入是没上过大学的人的两倍。在瑞典,这个比例大约是1.2。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父母的育儿方式跟着改变了。

毕竟,如果能把孩子以后的年收入,从6万提升到12万,鸡娃就很有必要了。但如果只是从10万提升到12万,这也没太大差别嘛,还不如轻轻松松地散养。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皮凯蒂的研究表明,最近30年来,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经济不平等都在加剧,世界正在折叠分层。

育儿

比如美国,1974年,美国就业人群中最富裕的10%的总收入,是最贫穷的10%的9.1倍;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就变成了18.9倍了。因此,在育儿方式上,美国家长跟中国家长一样,越来越多人选择了用力推娃。

那么,教育回报率又是怎样影响家长们的选择?

这跟科技发展有关。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没有技术门槛的体力劳动被机械取代,新产生的职业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这时候,对于教育进行的投资,回报率就不断上升。

根据调查,在1970年,英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后,拿到的工资没有太大区别;到了2009年,研究生的平均工资,已经比本科生多出了1/3,比高中毕业生多出了整整136%。

这种回报率的上升,大大增加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让孩子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父母就必须要处心积虑把他们送进高等学府;为了让孩子进入高等学府,父母就必须监督他们好好学习。

在收入不平等加剧、教育回报率增加的双重现实面前,父母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密集型育儿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换句话说,不是父母在育儿上越来越疯狂,而是社会环境越来越疯狂。

03 为什么权威型的父母越来越多

所谓的密集型育儿,其实只是一个统称,按照我们前面的分类法,其实是包括专断型和权威性这两类。

具体到这两类方式,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十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还有一个变化在悄然发生:同样都会干预子女人生选择,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权威型家长,专断型家长越来越少。

专断型家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会用监控和惩罚来对孩子执行严格的规则。很明显的是,在这几十年里,我们对体罚的态度,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80后可能经历过的竹笋炒肉”、男女混合双打”;到了90后,就是动动嘴皮子、雷声大雨点小;至于00后,几乎不会有家长再使用体罚,学校老师更是对体罚避之不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仅仅是因为家长们意识到,体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吗?

其实不是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体罚和专断型的育儿方式,已经起不了原有的效果了。这依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所造成的,

在工业化开始之前,孩子可能终身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变化不大,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也少得多,等到三十而立,事业基本定型,往后就很难再出现别的重大时刻。这种时候,长辈的经验非常重要,独立的价值并不是特别大,专断的育儿方式,是有利于高效传递经验的。

可是现在,年轻人更多只身在外打拼,技术革新、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需要我们时刻应对和做出选择。父母既没办法一直陪在孩子身边,约束孩子的行为,他们的经验认知,也无法紧跟时代,帮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导致专断性育儿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消亡。因为家长不能简单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好的选择是权威型育儿,激励和引导孩子,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态度。

根据调查统计,权威型父母的孩子,也确实更有可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做出危险行为的概率也更小。而从教育成果来看,最高的是权威型父母。其次是放任型父母,最后才是专断型父母和忽视型父母。

这样看来,鸡娃就是这届父母最好的选择吗?

在不平等现象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确实是的。作者甚至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升机父母”等现象将会在全世界变得常见。

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变量,未来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育儿方式,那就是技术的发展,会让很多专业的前景变得更不明确,AI能直接代替人的工作,比如,律师、飞行员和金融部门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就算现在拼命鸡娃,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孩子的职业前景也不那么明朗,因为选择可能比努力更重要,如作者所说的,选择正确的专业,将逐渐变得比进入正确的学校更加重要。”

作者:肖舒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