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真正的家庭关怀是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快来了解一下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的关怀行为常常不被孩子领情。我们经常听孩子说:爸爸妈妈不关心我。”这让家长闻之心酸:难道我的关心还不够吗?”为陪读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为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倾尽财力,为孩子安静写作业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等等,这些还不够吗?

真正的家庭关怀是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快来了解一下

一、再认识关怀”何以重要?

首先,亲子之间理想的关系状态需要关怀。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可以用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来概括个体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其中,我—你”关系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对等、彼此信任、开放自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是主体,来往是双向的”。既然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是双向的关系,那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牵挂的,这是一种理想的关系状态。

类似地,齐格蒙·鲍曼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三种和睦状态,分别是人与人相伴”、相处”和相依”的和睦状态。其中人与人相依”的和睦状态是最高状态,这正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双向性和相互性。这种人际间双向性和相互性的关系的维持,不仅需要个体对他者的感知、关注,也需要付诸关怀行动,并为对方接受。可以说,关怀是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的纽带。

爸爸妈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亲子关系的建立更要求爸爸妈妈学会关怀。其次,时代变迁使模糊的关怀”概念矛盾突显,亟须进一步澄清其内涵本质。米德所说的后喻时代”正加速到来,子辈所面临的生活不再是父辈过去生活的重复,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的需要和支持不再有把握。在这新时代中,关怀”不再被理解为为你好”,也不再是过去爸爸妈妈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孩子生活的指点和安排,而应更明晰其本质。

二、关怀”内涵之澄清

关怀是什么?在大众印象中,关怀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在意和关注,也可以是家长无私的付出和给予,但这些解读都有偏颇之处。

1. 关怀不等于在意、关注

关怀、关注和在意都强调了对他人的感知,但是在意和关注并不代表关怀的产生。《说文解字》中在”,即存、察也”;意”,即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因此,在意”强调用心体察。而关”,即以木横持门户也”,注”即灌也”,关注”即有以木横持门户而灌之意,强调关心注意,专注用心地体察知意。

因此,不论是在意”还是关注”都可以视为一种凝视他人的目光,眼里有他人,心里有他人,用心体察和感悟他人的状况和想法。家庭中,在意和关注就意味着家长的眼里有孩子,孩子的心中有家长,双方都能感知到彼此作为对方重要他人的特殊存在,能够对对方有情感感知和支持。关怀含有在意、关注的内涵,没有在意和关注,关怀也无法产生。而关怀区别于其二者之处在于怀”。

后会无期

孔子说‘少者怀之’,‘怀’在汉语中是一个动作性、学术性、价值指示性很强的词。只有在意和关注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关怀是不能产生的。关怀”更强调行为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家长不仅要关注、在意孩子,还需将之付诸正确的行动。

2. 关怀不等于无私奉献

关怀需要行动,但关怀并非无私奉献。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台词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解释了喜欢与爱的关系,也适用于类比无私奉献与关怀的关系。相对而言,无私奉献是一种放肆的喜欢,而关怀作为爱的一种体现则有所克制。

无私奉献固然有关怀的成分,但是无私奉献有两点深意需做关注:一是无私地倾自己所有于对方,但对对方的真正需要欠缺考虑;二是单方面一味付出,不图回报。

第一点着眼于关怀的动机。

奉献所带来的付出和牺牲有自以为是”之嫌,这是因为当事者所认为的付出甚至牺牲的出发点在自己,是自己所认为的、设想的他人的需要,而非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上去理解对方真正的需要。真正的关怀的出发点不在自己,而在他人。诺丁斯认为,关怀的出发点是对他人的全身心的投入与关注,欲关心别人,你必须真正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你必须将自己融于另一个人的生命”。关心者全身心地专注于他者,倾听他并感受他所遇到的快乐和痛苦。

爸爸

不论他为被关心者做什么都深植于充满了专注和让被关心者感到温暖和束缚的关系之中”。因此,关怀者将动机移置于他人,设身处地地专注于他人的真正需要,而非以关怀之名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奉献强加于他人。可以说,真正的关怀是与他人的切实需要相呼应的,是能被感受并接纳的。

第二点着眼于关怀的结果。

无私奉献者与受奉献者的关系是单向的,不求回报的,换言之奉献者对受奉献者是否喜欢、接纳、在意持忽视态度。诚然,关怀的出发点并不是求其回报,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对子女大多是不图回报的,但是不图回报不意味着被关怀者无须回应。回报”与回应”都意味着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接纳,都是被关怀者积极的态度,回报”指向感激、报答,而回应”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回应”不一定是发出感激行为,更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感恩心境。感激往往是短暂的、暂时的,而感恩则是持久的。与感激相比,感恩不仅更具持久性,而且更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表现为它既可以指向给予关怀的关怀者,也可以超越具体的关怀关系,而发展为对关系之外的他人的积极主动关怀”。被关怀者在关怀中的作用是突出的、重要的,正向的回应能鼓励关怀者正确认知并触发合理的关怀行为,也能使关怀者反思自身关怀言行的适应程度。从这点上看,关怀不是单向的行为,而是一种关系性的互动。

说文解字

3. 关怀是稳定的良性关系

由上所述,关怀不完全是在意和关心,也不等于无私奉献,关怀是双向的,利他的,故本文采用诺丁斯的观点,认为关怀的内涵是一种良性关系。诺丁斯认为关怀 意味着对他人负有责任,并要求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关怀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第二,对某人某物有所期待。关怀一般都能通过关怀行为表达”。所以,关怀是一种对他人或他物的关切的情感和行为。在情感上,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或他物的挂念、忧虑和担心。在行为上,它表现为照顾他人(物)或为了他人(物)的好而做出有益发展的行为。关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意向和力量,它不是由于自身的匮乏需要,而是基于他人的需要而发出的行为”。

爸爸妈妈

总而言之,关怀不是惯常认定的美德,而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不仅需要关怀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人身上,专注于他人的需要,从而付诸关心行动,还需要被关怀者感知从而接受关怀行为,并对关怀者予以积极的、正向的回应。如此关怀关系才得以建立,真正的关怀才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