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陪读12年,一把辛酸泪”:最笨的付出,就是没有成果的白忙

本文由教育畅谈-文墨”原创
没有成果都是白忙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陪读母亲的自述:一位母亲陪读教了儿子9年,她现在很茫然,孩子离开了她就不会学习。这位母亲讲,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她就每天在家辅导孩子功课,陪孩子学习。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就问妈妈,然后她就告诉孩子这道题怎么做。孩子渐渐对妈妈产生了依赖,这位母亲可谓尽职尽责。

陪读12年,一把辛酸泪”:最笨的付出,就是没有成果的白忙

孩子上初中后,辅导孩子就感觉有些吃力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她为了儿子也是拼了,于是她就到书店购置教学用书,在家认真备课,比老师还辛苦,就这样边学习边帮孩子答疑。

后来,儿子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上了高中以后,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再问妈妈时,问了三次,这位妈妈无奈地说:儿子,告诉你吧,妈妈实在不行了”。儿子耷拉着脑袋悲哀地说:妈妈不行了,我也完蛋了。”

这位母亲的自述,足以说明母亲是爱”孩子的,但这份爱”给错了方向,让孩子越走越远。9年来孩子早已习惯了母亲这根拐,难题留给了母亲,不爱动脑,不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有一天,孩子离开了这根拐就变得寸步难行,没有了前行的动力。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学习须化入内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学习之外打转转,那也是不行的。一个陪读的好母亲,不见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答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母亲,有时候就是画龙点睛,因为她让孩子自己去完成那个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我承认,这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含辛茹苦足够努力,之所以孩子成绩不佳,不过是孩子该做的让母亲完成了。

为什么你陪读的那么辛苦,孩子的学习却不见成效为你好”没有做到点子上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很多家长陪读的初衷,就是为了孩子好,但为什么很多家长陪读的那么辛苦,孩子还是问题百出。其实,不是家长不用心,是因为家长的为你好”没有做到点子上。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曾被自己感动,而忽视了真正为你好”的价值取向。

家长的为你好”能够理解,但有时孩子却不接受。只能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家长为你好”的方式方法还是欠稳妥。

1、整日唠叨,灌鸡汤

让孩子最反感的就是:家长总有讲不完的道理,天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有些道理还是那么苍白无力。

家长


孩子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可以了,道理我也不是不懂,但他们总是唠叨没完没了。当然,我们也知道父母这是为我们好,但是,天天这样说,我们还可能听得进去吗?早就不耐烦了。”

曾经听过两个孩子聊起关于妈妈整日唠叨的话题:

孩子一: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孩子二:父母说多了,我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戴上耳机听音乐……”

孩子们私下里的聊天,能这样数落自己的父母。显而易见,这些孩子对于家长的唠叨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不是父母不可以唠叨,而是要掌握唠叨的时机和分寸。

2、家长期望值高,变相给孩子施压

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往往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短期内难以实现。这就等于变相给孩子施压。

因为人都是不知足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家长看到同龄的孩子中,有那么多孩子比自己孩子优秀。心想:咱孩子差哪呀!”这种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促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思考。

文文学习一直是处于班级的中上游,学习成绩算不上班级最好的,但也超越大部分同学。妈妈觉得孩子还能考得更好,就和孩子约定,如果下次能进班级前五名,妈妈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礼物。

好母亲


家长想通过这种手段,激励孩子更加努力的学习,这也是很多家长常用的一种方法。家长的想法很好,但目标定的太高,对于文文来说,目前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无异于就是给孩变相施压。

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很多孩子认为,我达到了家长的目标,就有礼物,没有达到,家长就不高兴,这样给孩子的导向好像就是为了家长承诺的礼物而学。

目标和孩子一起定,宜小不宜大,循序渐进。

3、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打骂、指责、挖苦

孩子没考好,有些家长就表现出不高兴,甚至有的对孩子打骂、指责。

家长的这种做法最不理智的行为表现,孩子没考好,本身心里就不是滋味。如果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做出过激行为,无疑给孩子的内心蒙上一块阴影。

好母亲


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就会过度焦虑、不安、恐惧,考试很容易出现失常。

作为家长,不要过度在意孩子成绩波动,有波动也属于正常现象,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由考试试卷反馈孩子在学习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家长关注孩子成绩没有问题,但要知道重心在哪。

陪读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让你的付出能有起色

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既不对抗,也不妥协,而是要让自己融洽的和孩子在一起。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同样的一锅沸水,你投进去三样东西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扔进去一个生鸡蛋,鸡蛋里面是流质的,煮啊煮啊煮出来,最后生鸡蛋变成硬的了。这是一种状态,柔软的心被孩子磨砺得粗糙僵硬,最后变得毫无知觉,很迟钝了。

第二种,是把一根坚硬的胡萝卜扔进去,煮啊煮啊,最后捞出来的是软沓沓的熟萝卜。这是第二种状态,人心原来是刚强的,青涩的,有梦想的,最后妥协了,化在热水里,失去自我了。

第三种,是把茶叶投进去,茶叶也不是茶叶了,而成了一锅茶水,你跟孩子之间就生成一种全新的价值。

仁爱就是改变陪读的状态,以欢乐的信念去面对孩子,在孩子和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1、家长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不好,很是脑火,陪读过程中,总是牢骚满腹。家长越是这样做,孩子越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越来越差。

在美国,一位老师把班上的孩子进行了分组,宣称棕眼睛组的孩子是优秀的,而蓝眼睛组的孩子是愚蠢的。同时还限制了彼此的交往,更是对优秀组的孩子有着更好的对待。在负面标签的影响下,蓝眼睛组的孩子真的觉得他们非常蠢笨。

家长


但是第2天,老师却告诉孩子们之前的分组弄错了,并且给予了蓝眼睛组孩子更好的待遇。在此之后,孩子们的心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棕眼睛的孩子开始变得沮丧自卑,而蓝眼睛组的孩子却变得乐观自信。

孩子们还是处于一个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消极的暗示,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家长绝不能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能戴上有色眼睛看自己的孩子。

2、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此后,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家长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之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得一无是处。古语说的好: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家长就要充当孩子的伯乐,善于观察和捕捉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利用闪光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相信假以时日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进步。

3、家长在陪读过程中自我提升很重要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大家还记得曾经报道过的上海交大宿管阿姨原梦园吗?就是那个和儿子一同考研成功的49岁原梦园。原梦园从孩子中学开始,她就用陪读”的方式考取了会计师、中级按摩师等各种证书,之后又考上了复旦大学的成人本科。

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原梦园并没有放弃自我提升想法,而是和儿子一同复学,最后儿子考取复旦大学,原阿姨考上了广西大学。其丈夫也不甘示弱,从一名技校生考到了博士。

同样是陪读,人家陪出了一个学霸家庭,而我们陪读不是呜嗷喊叫,就是鸡飞狗跳。

我们家长的陪读未必要成就学霸家庭,但作为家长自我提升还是不可缺少,咱们不要考研读博,只要用心多读一些育儿的书籍和文章,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家长的陪读,成功的关键和孩子一样要多学,对孩子要多支持,少打击,多陪伴,多控制。这样的陪读才能成为有效陪读”。否则,最后真成了最笨的付出,就是没有结果的白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