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5000万家长都在关心的问题----孩子在劳动中能否享受到成功与欢乐

当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含义应该包括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注入新的内容。学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有效的途径。我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综合育人效应。

5000万家长都在关心的问题----孩子在劳动中能否享受到成功与欢乐


素质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的重要内涵,素质教育又把创新教育作为核心,而课堂教学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们能够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如何改革劳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间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劳技课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每节劳技课的教学中,都应该特别注意在不同的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手操作的欲望。如教《叶贴画》一课时,课前我做了几幅叶贴画。一上课我就讲: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谁猜中了,礼物就归谁。”同学们急切地等待着礼物的出现。接着我大声念道:青青树叶,小小动物,看似活泼,实是叶贴。”同学们很快猜出是叶贴画,接着我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幅叶贴画,孩子们兴致更高,很快猜出小猫”、狐狸”,得到礼物的同学眉开眼笑,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羡慕不已。我抓住契机问:你们都想要叶贴画吗?”想!”同学们大声说。那么现在就请你们讲讲自己所带的树叶的形状像什么?可以贴成什么画?怎样贴?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粘贴,贴完后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好吗?”同学们兴致勃勃,个个埋头贴画,都想拿出自己的最新佳作,在制作过程中人人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和火花。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信息功能,立体的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缝沙包》一课倒针法的教学中,我采用投影,用针线在透明的胶片上演示倒针法。如在教《做不倒翁》这一课时,可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察到不倒翁在投影仪上左摇右摆,憨态可掬的形象。逼真的投影,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创设出一个有力的情景,激发学生想了解不倒翁构造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当学生亲手制作不倒翁时,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他们智力水平和技能水准的不同创造性的启示,这样每个学生就能运用已学到的劳动知识和已形成的劳动技能加以创造和发挥,创造出不同形象的不倒翁。而通过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又增添了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兴趣。

劳技课

三、趣味评价,让学生发展个性

利用班级的一块墙报,专门用来张贴劳技课的作品,让别的学生也来学习同学作品的精美之处,适当地进行奖励,这样也会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以及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小书签》,在学生完成后,搞一次书签展评,给做得好的学生以小能手、小巧手”的称号,使学生品尝其中的喜悦,保证创造兴趣的延续。又如,在学了《纸杯娃娃》后,把这些纸杯娃娃放在一个展柜上展出,让全体学生细细品味,再在学生中选出几个小评委,评选优秀作品。这样做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投影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劳动与技术为学生创设了施展才能的有利环境,提供了思考与动手的好机会,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场所,我们要努力让实践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的主流,让创造成为劳动课的追求,让我们的孩子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创新,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功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