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心理学教授告诉你,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很优秀

安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将内向”联系在一起。它常常让家长焦急,而与内向相对应的外向”,却是人们的宠儿。

内、外向是一个人的一种人格特质。

心理学上人格有两个组成部分:一种是天生的,受遗传因素较大,我们称之为气质”。

这个成分是不可改变的;另一种是后天养成的,受教育影响较大,我们称之为性格”。这个成分在后天环境的塑造中可以改变。

实际上,气质无好坏之分。只是现在更多的成功学都宣扬成功来源于那些更能制造气氛的外向人中。

所以,更多的人也都倾向于想把孩子培养成这样更可能获得成功的人。

因而家中若是有内向孩子的家长,可能还是会急于将他们改变成外向人。”

心理学教授告诉你,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很优秀

就像某日在地铁中遇到的那位妈妈一样,因为给孩子让座的缘故,我与这位妈妈有了一次短暂的聊天。

刚开始她让两岁多的孩子和我打招呼,孩子仰头看了我一眼还未开口说话。

妈妈就抢先替孩子回答:这孩子太内向了,人家问他都是低着头,不说话”原本还仰头的孩子,这时候果真如妈妈所说,默默埋下头,紧闭小嘴,久久都未抬起头。

我笑着对在旁的孩子说:没关系,你现在只是和阿姨不熟悉而已。一会咱两熟悉了,你一定可以大方打招呼了。”

妈妈听完我这样说后,立马接话:他不会的,就算你和他待一天,他都不会和你说话的。真的是太内向了,就不像他姐姐那样外向。”

说完转而对孩子说:妈妈跟你说,小男子汉这样内向可不行啊,可以长大怎么办。”

此时的孩子头低得更是看不见了,我暗暗和妈妈说了几次:别刻意强调内向,你的话其实是在指导他的行为。应该和他给予些积极、正面的鼓励语。”提示了几次后妈妈表现出明白的神态,之后就下地铁了。

曾看过一篇文章提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Dr. Chen专门研究中国孩子性格内向的问题,分别在10多年前和近几年做过两次对比实验。

十多年前的结果显示,害羞和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受到同伴的喜欢,并且老师也更容易让这些孩子当小干部。

可是近几年,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现在内向的孩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占优势,并且内向”的特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而沉稳内敛”也不再是老师挑选小干部的重要依据了。

从这样的一个研究来看,这位妈妈着急改变孩子的内向行为也是能够理解的。在这有个观点需要明确,内向不是孩子的错误,这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不需要被纠正。

但若孩子是由于内向产生的过分恐惧以及害怕失败的心态,需要成人帮助调整。

从整个聊天过程和观察来看,其实这个孩子其实也并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向。他的所有内向的行为很大部分是跟随妈妈的暗示而表现出来。

所以有时候,家长的引导语言也甚是重要。

研究表明,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的主要区别在于的是如何对外界刺激作出回应。

内向的人其实对外界更敏感,所以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更舒服,而外向的人恰恰是对外界太不敏感,所以才需要更多刺激才能满足。

其实内向性格的人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比尔·盖茨、巴菲特、达尔文、甘地、牛顿、诺贝尔、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肖邦等都是典型的内向性格,他们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文章

所以,想把以下这段话送给您:

如果您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他不会见人就打招呼,请别着急,也别训他,您打个招呼就好,让他认识这个人。 如果您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他在众人面前沉默寡言,不善表演,请别勉强他,带着他去欣赏各种表演,让他找到内心最向往的田野! 如果您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很容易害羞,经常躲在人群后。请别强把他往人堆里推,请牵着他的小手,等等,再等等,给他熟悉、适应对方的时间。 如果您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常常做事畏缩,担心这担心那。请不要指责他,不要吝啬您的鼓励言语,请给他信心和力量,陪着他一起去尝试再尝试。 如果您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他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命令,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请您尊重他的想法,少发问,多倾听。请您允许他有犯错的机会,犯错也是一种成长方式。 智慧的父母不是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用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保护孩子独有的特质,让他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安静倾听安静的声音。

文章作者简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国家高级育婴师,愿用文字与你分享教育,分享爱。

本文首发cherry娜育儿公号(孩提之童),喜欢文章多多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