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父母都表示,带孩子出门是一件尴尬事。
走在路上,遇见所有的漂亮阿姨都叫妈妈,所有长胡子的都叫叔叔,常常需要不停跟人家道歉。
为此,父母也担忧不已,孩子几乎分不清相似的东西,总用一个概念指代很多东西,究竟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还会把所有碳酸饮料都被叫做可乐,不管看到狗还是猫,都会叫自己家狗的名字。
这种指鹿为马、混淆黑白的现象,着实让各位老父亲老母亲们摸不着头脑。
关于这种现象,英国约克大学心理系博士毕业的黄扬名老师称之为过度概化,即对某一个概念做了过度的延伸,因而将其相似的东西都归纳到这个概念之下。

不仅在孩子身上出现,大人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
就像孩子说想要一个钢铁侠玩具,而父母却买回来妇联或是蜘蛛侠的玩具,认为没什么区别,可孩子却表示这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实际就是家长在下意识运用了过度概化。

当然,这种现象更多出现在学龄前的孩子身上。这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表征和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差导致的。
认知表征的概念是,孩子如何获得知识并将其储存,最后转化成记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提取使用。
而对于孩子而言,影响他们的认知表征的是过去的经历。如果第一口喝可乐时被呛到了,那他对于可乐的记忆和认知就是危险的饮料。
也就是说,当孩子把相似的知识都认知成一样东西,就会出现过度概化的现象。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
其实有时孩子并不是分不清这些东西,他的意识也知道这是不同的,只是匮乏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使他无法准确表示出二者的区别,因而只能用一个词来统一表达。
最开始大人面对孩子的这种表达,可能会有些懵圈。但时间一长,也会慢慢习惯并心领神会。


首先,过度概化的现象会随着孩子的心智和年龄增长而得以改善,
有些心智发育比较晚的孩子,可能到五六岁还存在这种现象,在此方面与成人接近正常,要到七八岁才行。
因而,只要在孩子8岁之前过度概化的现象不那么严重,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也要排除孩子的感知能力障碍。因为这样的孩子,属于本质上就无法分清相似的东西,而非表达不出来。
对待语言发育不完善导致的过度概化现象,家长要有意识地采用有特征性的语言标签去帮孩子做区分。
比如雪碧是透明无色的,可乐是咖啡色系的。

在这样的重复表达中,孩子就能将新的词汇与特色表征之间形成连接,而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坚持。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丢一大把词汇,反而不利于成长,有揠苗助长之嫌。
每一个词汇必须落到实物的理解上,才能真正形成心智表征。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小脑袋加太多的负荷,明显只会适得其反。

想让孩子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就必须让他有能力精细地指出该事物的特征与名称,而这与亲子沟通的方方面面有关。
1)与孩子平等交流
实际上,很多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并没有做到完全平等。在孩子说话说到一半的时候,家长通常都会很快反应过来,或是在孩子出现表述困难时就粗暴打断。
实际上,这都会让孩子错失组织思维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表达困难时,家长不妨换一个角度对他们提问,以给出提示。比如,孩子在告诉家长今天课堂上学了什么的时候,说到一半突然想不起来了:
白日依山尽……
中国的两大河是长江和什么呢?
啊,黄河入海流。
在这样循循善诱的条件下,孩子对语言的精细加工和组织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
2)创造一个让孩子愿意表达的情境
通常而言,采用游戏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看谁说得快:
妈妈当法官,让孩子和爸爸比赛。用上面画着卡通形象的卡片提问:这张画上的鸭子会游泳,那另一张画上的老鹰会什么?爸爸答老鹰会飞。
做完示范后,孩子就能了解游戏规则,通过尽量快的反应将事物的联系区分出来。
另外,平时还可以鼓励孩子在表达时多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一个事物。
比如:妈妈,我现在想吃圆圆的、红色的、很脆的一种水果。而不是直接说妈妈,我想吃苹果。”
3)有意识的仿说
平时在交流的语境中,也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有意识地复述大人刚才说过的话。比如短句、形容词、物体名称以及语言结构等。
父母正在炒菜就可以问:宝宝,你看妈妈在干吗?”
炒菜。”
那今天妈妈做的是什么菜呢?”
如果宝宝能看到厨房中妈妈所准备出来的食材,可能就会猜出来。
4)自我描述
这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父母正在看或做什么事,就可以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自我描述在做什么。
宝宝,你看,妈妈正在给你做幼儿园的手工作业。我已经做出来一个小熊的样子喽~”
5)平行谈话
与上一点类似,只不过这一点是侧重于孩子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哇,宝宝已经用积木搭出了一个小房子呢,真厉害!”
嗯,第二次搭的这个房子和上一个不一样呢,上一个是高楼,这一个是小别墅,要矮一些。”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己也会对所搭的形状下定义,并区分其中的差异。
6)扩展延伸
当孩子已经能大概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意思,但还不完整时,家长可以逐渐鼓励孩子给这些话加上主语或形容词,将这些零零碎碎的讯息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果孩子说喝牛奶”,妈妈就可以教他宝宝要喝牛奶”。
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教孩子延伸话语,增加语义的讯息,变成宝宝渴了,想喝牛奶”。
从这样日常的沟通中,加强孩子对事物细致的感知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精细程度,过度概化的现象就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减轻。
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过度概化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只要没造成认知上的混淆或给他人带去过多麻烦,其实是没有必要刻意纠正的。只要时不时在不经意之间,帮助孩子区分其中的细微差距,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对孩子多加指责与批评,甚至为孩子区分不出相似的物体而感觉到丢人或难过,这些都会打击孩子的表达欲望。
为人父母,不必要的焦虑就别焦虑了,给孩子理解和引导,接下来就请静待花开吧!
奶宝育儿堂,为0-13岁孩子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关注我,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完美型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