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告诉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了吗?你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了吗?

在不能预测孩子会遇到一个怎样的老师的前提下,你告诉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了吗?你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了吗?

你的孩子会求救吗?肯求救吗?敢求救吗?

你告诉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了吗?你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了吗?

如何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远离危险,关键时刻学会求救?

对于小宝宝,可以用最直截了当、他们能听懂的方式。

刷了屏的美国How To Tell Your Child机构制作的儿童防性侵短片,没时间的妈妈可以看我总结的文字精简版。

先告诉孩子,坏人不一定是青面獠牙。

她可能是和蔼可亲的阿姨,也可能是拿着糖果的炫酷叔叔。

然后,教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

男宝宝:生殖器官和屁股是隐私部位;

女宝宝:乳房、生殖器官和屁股是隐私部位。

最后熟记5个警报区:

警报一:

隐私部位是不能在大众面前展示的部位,如果有人看你的隐私部位,或者有人让你看他的隐私部位,这就是视觉警报。

警报二: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谈论隐私部位,这就是言语警报。

警报三:

如果有人碰触你的隐私部位或者让你触碰他的隐私部位,这就是触摸警报。

谁也不能随便看、或者谈论、或者触摸隐私部位,除了爸爸妈妈需要帮你清洗或者你的隐私部位受伤的时候。

(如果是不全由父母照顾孩子,可以帮孩子画出亲密圈,比如爷爷奶奶,保姆。圈里的人可以谈论或触碰你的私密部位,但是只有在帮你洗澡或隐私部位受伤的时候才可以)。

求救信号

警报四:

不要跟陌生人独处,他们最有可能在独处的时候干坏事,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这是独处警报。

警报五:

不能随便让陌生人拥抱和亲吻,这是约束警报。

(当然也应该给宝宝画出安全圈,一般是亲戚、妈妈或爸爸的好友,安全圈里的人可以拥抱或亲亲。)

但要注意,你的安全圈和亲密圈是不一样的哦。

牢记这5个警报,对待它们要想对待火警、防空警等警报一样, 只要出现,一定要大声说不,而且立即(或回家立即)告诉妈妈。

玻璃心

但是,眼下更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不肯说。

有的孩子不说是怕父母也受到伤害,就像这次事件爆出的,老师说如果回家告诉爸爸妈妈,那么也得给爸爸妈妈吃药打针。

有的孩子不肯说,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和谅解。

你有没有做过求救路上的拦路石,甚至刽子手?

家庭养育中,父母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你是只能听喜不能听忧的家长吗

很多孩子不肯说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是因为,说了不仅得不到半分好处,反而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今天老师批评你没?批评了。为什么批评你?我站在桌子上跳了。哎?我就不明白了, 你这孩子怎么变着法儿的废啊,你没事站桌子上干嘛啊?

如果你过分在意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那么,孩子也会跟着你在意。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就等于把自己跟老师列在了一个阵营里,而不是跟孩子。

孩子会认为,讨好了老师妈妈才会开心,惹怒或反抗了老师妈妈也会生气。

所以,当孩子跟你描述今天被批评时,先不要大惊小怪的责备,也不要忧桑”的觉得孩子受了多大委屈。

对于夸奖,适当鼓励就很好;对于批评,也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只是希望他做对的事,却不是一定要臣服于某一个人。

隐私部位

你给了孩子不管说什么都能被接受”的安全感吗?

管教和臣服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管教都应该是在爱与拥抱中结束的,而不是恐惧和内疚中。

孩子跟老师之间,不应该是完全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老师不应该成为孩子心中不敢挑战的存在”。

而且在这个不那么安全的社会里,在这个越是熟人,作案的几率越高的社会里,我们还敢让孩子无条件的臣服于谁呢?

很多孩子出了事情不敢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就是因为,老师在他们眼中是天、是一切的主宰,谁敢把天捅个窟窿,让天塌下来呢?

当孩子某天情绪特别低落或紧张,跟你说我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先不要草率地回答:必须去,而是深入了解一下原因。

告诉妈妈

你亲手把孩子推向你的对立面了吗

那天,闺蜜给我发来微信,说老师反应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中午不午睡跟小朋友打打闹闹。

但是老师说,已经跟孩子约定好了,如果明天乖乖睡觉,今天就不把她调皮的事告诉妈妈了,也通知闺蜜,她知道就好,别追问孩子了。

她问我的意见,我说最好不要这么做,这是活生生的把孩子推向了家长的对立面。

让他觉得自己做了坏事,是不能告诉妈妈的。

回家别告诉你妈,就是一切罪恶黑手最善于利用的一点。

永远不要让孩子跟老师一伙来对抗家长,还是上一条那句话,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他做了什么,妈妈都会原谅TA,我只是不太认可你的行为,但是我永远爱你。

求救信号

最后,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也不能太玻璃心。

我也见过特别玻璃心的妈妈,不能容忍孩子在学校受一点委屈。

但帮孩子反抗或贬低老师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如果没有一点敬畏之心,那么孩子真的会放飞自我,集体生活中也没有一点规矩,这对孩子并不是好事。

处理老师跟孩子的关系,就像处理婆婆和儿媳妇,会做的两头瞒,不会做的两头传。

当老师跟你交代孩子的情况时,不需要当面贬低孩子去迎合老师,让孩子对老师有敌意;

当孩子抱怨老师严厉时(如果是正常的立规矩),也跟孩子解释,老师喜欢你,只是不希望你站在凳子上往下跳发生危险。

试想一下,如果总是给孩子传达老师不好的观点,每天面对一个不喜欢自己、自己也不喜欢的老师,孩子又怎么会开心的在幼儿园度过每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