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聪明家长都是怎样管教孩子的?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总结了实用经验

大杨:妈妈分享会——你的经验也许正是别人需要的。

各位妈妈新年好,今天是我们分享会第6期,主题是:如何搞定捣蛋宝宝。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家的宝宝一点都不听话,一件事说几遍都记不住,下次还是会继续犯毛病,打骂呵斥也没用......其实,这很可能是你的管教方式不对。

那么聪明家长都是怎样管教孩子的呢?接下来就有请今天的分享嘉宾——育儿达人,陈蔚。

陈蔚:

大家好,我是VC,中文名字陈蔚,来自Parents教育新概念群,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和大家一样在经历过焦虑、无助之后,我开始主动了解儿童教育心理学,在育儿之路的修行中,总结了一些实用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聪明家长都是怎样管教孩子的?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总结了实用经验

一、重新认知孩子的行为——那些行为背后原因

其实孩子的行为往往就像这张图片,行为只是外在表现,背后有更多的原因。

孩子成长中的特定表现: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就以为是不良行为。就如我上面举例的第2个和第3个行为,对应的就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第2和第3阶段。

模仿成人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身教远大于言传,所以如果家长有不良行为,虽然对孩子说教,但是孩子仍然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说脏话,喜欢看手机,那么家长就需要反思一下。

孩子表达能力有限:

孩子还比较小,语言能力有限,1)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会发脾气、扔东西;2)如果父母关注陪伴得少了,孩子哭闹,毕竟被关注是每个人的需求;3)可能孩子有消极情绪了,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也会哭闹发脾气。

父母的处理方式强化了不良行为:

1)比如孩子一哭闹一打滚,父母就妥协了,这样孩子就习得了,原来我一闹,父母才满足我;

2)比如父母不常陪伴孩子,不太关心孩子,孩子一有不良行为,父母就兴师动众,那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关注我,孩子就会用不良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二、常见不良行为案例的处理分析

案例一:孩子总说不雅词汇

我女儿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说,屁,吃屁等。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都有经历这个阶段。

孩子在3-5岁的时候,对屎尿屁特别感兴趣,这是很正常的。这个阶段,孩子有些叛逆,我们的打骂、发怒使得孩子这一行为得到强化,让孩子发觉:原来这类词语原来有这么大能量,可以使得父母发怒。

所以我的做法是:

没有制止我女儿这种行为,而是和她聊,屁什么味道啊,看一些屎尿屁相关的绘本,帮助女儿和自己轻松度过了这个阶段。

这个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1、孩子的发展阶段,这里要用到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3-5岁是生殖器期,这个阶段孩子会对自己的身体、生殖器官以及排泄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如果这一行为持续时间过长并且过于频繁,可能就是父母强化孩子了这一行为。

正确的处理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要去理解孩子的这个阶段,不去强化,顺着孩子的想法大方得去和孩子聊,一来促进孩子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二来,孩子发现这样说话没有引起他想要的效果,就会觉得没意思,慢慢就不说了。

案例二:父母在做事,孩子总闹着要妈妈陪

我要做饭,说做好饭陪孩子,女儿一直纠缠着,在旁边吵闹。我说来帮妈妈一起洗菜,我女儿会特别开心,好呀好呀就过来了。之前不怎么吃青菜的,因为是自己洗的青菜,还多了些。

这个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1、孩子小的话,对妈妈依恋,希望妈妈陪,很正常。妈妈需要理解孩子。

2、和妈妈一起干活,让孩子有参与感,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正确的处理方式:

理解孩子的依恋需求,并创造机会满足孩子。

案例三:孩子突然之间的消极情绪,大哭大闹

在去年春节那阵,天气预报说下雪,我女儿很开心,内心特别期盼,说可以堆雪人了。雪是下了,由于气温并不够低,第二天早上雪也开始融化了。我女儿早上起来发现雪好小,没法堆雪人☃️,就大哭起来,还跺脚,说怪我。我当时觉得很莫名,这个凭啥生气冲我发脾气呢!我当时也被情绪控制了,没有处理好。事后我反思,孩子是因为很失望,不知道怎么表达这种难受的情绪,所以通过大哭的行为来呈现的。

这个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幼儿的消极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

正确的处理方式:

1、同理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因为只有同频才会共振,孩子才会愿意去听。

2、及时引导孩子表达消极情绪,这样下次孩子就知道如何表达而不是哭闹。

案例四:小朋友之间的一些意外举动”

有一次我女儿和她好朋友一起骑车,我女儿坐在后座,有个男孩子就跟着一会咯吱他们,一会在后面推车,大家肯定觉得他是在捣乱吧!

我看着挺危险的,就过去了,问他:你是想和她们一起玩吗?

这个小男孩点点头。

然后我说,你可以试试跟着保护他们,或是说出来,但是不要推车或是咯吱她们,这样很危险。

后来他们一起轮流骑车了。

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都是社会性的,都是渴望交往的。这个小男孩想参与,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所有采用一些不太恰当的方式去参与。

正确的处理方式:

1、同理共情,说出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理解他的需求。

2、帮小男孩想办法,没有责怪他,引导他一个正确参与的方式,从而也制止了不良行为。

延伸思考:

人都是社会性的,都渴望参与、希望被关注,但如果方式不对,其他小朋友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融入就更加困难了,就有可能恶性循环,更加被孤立,这时如果有几个类似情况的小孩聚集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学校里的小霸王团体,也是因为在那里,他感觉有价值,被关注了!

延伸剖析:

这种行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日常家中没有处理好,孩子需求常常没有被看到,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通过不良行为来获得关注。在家里处理不好,到外面人际关系就更不知道如何处理。

该如何表达呢?关键还是在家长引导!所以孩子发脾气捣乱等不良行为时,请您一定不要急着打骂责怪,想想背后的原因,静下心来感受孩子的内心需求。

案例五:想要别人的东西,得不到就大哭大闹

这里有个例子:

之前我和女儿去我表哥家做客,我侄女比我女儿大几岁。吃饭的时候,我侄女用的那个勺子很好看,我女儿也想要,因为就只有一把那样的勺子,我女儿因为没有就一直哭,我表哥让他女儿让让妹妹,但我没同意。

我的做法是:

不认为姐姐大一点就应该把勺子给我妹妹,就让她哭,我没有教训她,等她冷静一点,和她说,妈妈抱抱,我说,我知道你很喜欢,但那是姐姐的,姐姐也很喜欢,如果你喜欢的,别人也要,你舍得给吗?她含着眼泪摇摇头。

后来再次来我表哥家玩的时候,她几乎没有发生过这类情况。

这种处理方式背后的原因:

1) 为什么不同意让姐姐让着妹妹:如果妹妹一哭闹,就让姐姐让着妹妹,就是对妹妹哭闹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那孩子下次还会用哭闹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让孩子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坚定,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不要动摇。

3) 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爱她的:所以要温和,千万不要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4) 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理解她的:所以我要说出来我知道你很喜欢。

5) 让孩子换位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引导她让她换位思考,而不是去责怪。

我始终认为,养育孩子和大禹治水一样,需要疏而不是堵。

什么是堵呢?我们作为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打骂行为就是堵,只会让洪水更猛烈。

和孩子相处,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平等对待孩子,同时把孩子当孩子看。

什么是平等对待孩子?不要居高零下,认为大人都是对的,认为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转变态度,聆听孩子内心世界;

什么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允许孩子犯错,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谢谢,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说到育儿方式,每个人的见解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当我们对宝宝提出要求时,一定要牢记,他呀,还只是个两三岁、四五岁,世界认知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小宝宝呢,要温柔的带领他探索、发现这个世界哦。

好啦,今天分享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如果你也想听分享、或者想报名给大家分享,可以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哦。


↓↓点击了解更多,你想要的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