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髋骨穴 人体有多少个经外奇穴?

髋骨穴位置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位置:位于大腿前下部,髋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左右各旁开1.5寸处,每侧两穴,共计4穴。补: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

作用:袪风除湿,舒筋活络。

髋骨穴

痛经按摩哪个穴位

你好:
痛经是青春期女性的常见病。研究发现,用酒精药棉塞耳治疗痛经,效果迅速。

取药棉少许,放在75%酒精内浸透,然后取出塞在患者外耳道内。外耳道具有排导作用,经数小时药棉可自行排出。如不能自行排出,可于次日取出。左右两耳交替用或同时使用。如伴有头痛头晕者,可左侧疼痛塞左侧外耳道,右侧疼痛塞右侧外耳道。酒精药棉塞入时动作不宜过快,以免因接触耳膜引起头晕。冬季宜先将药棉放外耳道口数秒钟,然后缓慢塞入。以采取卧位上药为佳。上药后半数以上女孩数分钟痛经即可消失,90%以上的女孩半小时止痛。祖国中医学认为,痛经乃寒湿凝滞或者气滞血淤所致,且与全身经络有密切联系,用蘸有轻刺激性的酒精药棉刺激外耳道,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故可迅速缓解痛经。

髋骨穴

人体有多少个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历代中医文献中多有关于奇穴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奇输”是“未有常处也”,可见界于阿是穴与经穴之间的一类腧穴就是后世所说的奇穴。晋代《肘后方》里奇穴又有增加。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见于各卷的奇穴达187穴之多。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针灸大成》论穴有“奇”、“正”,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穴35个,对后世影响很大。《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这些都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74年郝金凯所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已将奇穴收集达1595个。现在得到公认的奇穴是48个,它们是:四神聪、当阳、印堂、鱼腰、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聚泉、海泉、金津、玉液、翳明、颈百劳、子宫、定喘、夹脊、胃脘下俞、痞根、腰宜、下极俞、腰眼、十七椎、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髋骨、鹤顶、百虫窝、内膝眼、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独阴、气喘。

髋骨穴

承山穴 环跳穴 属什么经

承山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别名鱼腹、肉柱。在临床中应用承山穴治疗过落枕、急性腰扭伤、痔疮、痛经、肩周炎和腓肠肌劳损取得较好效果。

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穴近髋关节。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穴在臀部。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环曲跳跃时。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同时经此穴治疗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

长高的穴位,谢谢大家了啊,拜托了

 
长高的穴位?这个我还没听过。楼主如果要长高的话要多做运动,只要生活在重力环境下的人,一方面骨骼和关节间软骨都是受压缩的;另一方面髋骨胯骨对于大腿也有2厘米左右压缩隐藏,因此纵向运动有助于恢复被压缩隐藏的最佳身高,一段时间练习后,会取得比练习前多3~5厘米的身高。增高是正常的,这并非是骨头变长,但又确实是真实的长高。还有我建议试试芝元.牌高一点.组合,虽然没有广告那么夸张高十几厘米,但是它将生长素,骨骼营养,运动三方面综合起来的增高方案,对于过了发育期的身高还是不太理想的同学非常有效!

因出去时候没注意保暖,导致髋关节滑膜炎复发并发重感冒,针灸上如何取穴?

可用取环跳(2.5寸)、承扶(2.5寸)、殷门(2寸)、居髎(2寸),加电针和神灯。感冒先刮痧拔罐膀胱经和肺经,然后隔姜艾灸命门和大椎,最后少商放血。

什么是穿刺

是一种损伤性的检查方式
用穿刺针刺入,进行检查或者采集样本,同时也可以进行治疗

最常用的,大概就是胸腹腔穿刺了,你问的是哪种?

打麻药的,看着好像不是很痛~

人体什么位置比较重要

人体要害与薄弱部位: 下面的前一段是在网上面摘下来的,说的比较全,我在后面还说了一些实用的! 人体要害与薄弱部位: 1 两眼:受轻击则视力模糊,影响辨别能力;受重击能致盲。 2 鼻梁:被击易骨折或错位。 3 腮部:受击易骨折或造成下颚关节脱臼。 4 太阳穴:受轻击则头晕目眩,影响反应能力;受重击不治。 5 耳门:受轻击则头晕眼花,影响辨别能力;受重击能致聋。 6 喉:受击能影响呼吸,导致动作无力;喉结打断无治。 7 头内动脉:受击能发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轻者头晕无力,重者能致休克。 8 后脑:受轻击则动作、呼吸失调;受重击易休克。 9 心窝:受击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昏迷。 10 两腋:受击易造成肋骨骨折和内脏受伤。 11 两肋:受击易造成肋骨骨折和内脏受伤。 12 胃:吸气时受击,易堵截呼吸,造成休克。 13 腰眼:受轻击酸痛;受重击能致内出血。 14 下阴:受轻击即疼痛,受重击能致休克。 15 尾骨:受轻击则疼痛;受重机能伤及中枢神经,导致瘫痪。 16 髋骨:受重击能使下肢运动受阻。 17 膝关节:受击能使内侧副韧带(由外向内击)或者外侧副韧带(由内向外击)受创,使下肢运动受阻。 18 胫骨:收轻击剧痛;受重击能致骨折。 19 足踝:受击能使下肢运动受限。 不过这些只是人体的“要害”与“薄弱”部位,但真正的格斗的过程中,能否击打的这些部位,哪些部位在格斗中能够比较容易的击打到并产生效果,这才是真正要讨论的内容! 以下是常用的攻击部位,但不限于此,还得结合你期望达到的格斗目标来考虑击打哪些部位,如果只是想击倒,那么击打膝关节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如果是想致命的攻击,那就选头和躯干部吧。 头部是首要的击打部位,太阳穴、眼睛、耳门、后脑,甚至包括颈项,都是比较容易被击打到,而且容易产生击倒、击晕,甚至致死效果的部位。主要的攻击方法有拳、指、掌、肘,还包括高位的腿法。 胸部、胃部,可以用直拳、勾拳、横肘、顶膝、中位的腿法进行攻击,效果非常好,往往一击OK! 肋部的攻击主要是膝法和中位的腿法,也是能够使对手丧失战斗力的部位。 裆部就不用说了吧,小的时候家里传的掌法中有一个撩法,好像叫撩阴掌,比较好用,其实用的是震中带拍,拍中带震的手法,比较狠,不过我没有用来打人,只是用来打过靶子,靶子里放的乒乓球都拍裂了,用的比较像太极中的抖弹劲儿,呵呵,不多说了,跑题了!比较常用的前踢就可以用来击裆,不过没有紧急情况,非打不可,不要击裆,影响基本国策哈!! 膝关节是我最喜欢打的地方,打不死人,但完全可以打残了,不能击晕、击死,但一下就可以击倒(泰国的那个冬阴功里就是在强调这个,一个小小小小的道理也可以拍一部电影,这个世界太疯狂啦!!)。所以用低位的侧踹向正在冲过来的对手攻击膝关节,是非常有效的击倒方法,尤其群战中这个方法非常有用,用低位的边腿也可以,但要注意训练自己小腿的硬度,而且对手如果练习过抖膝格挡,一下子你的腿可能要被击断,所以要慎用。!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只是我的经验中用的比较好的,大家可以一起研讨一下,还有哪些用着比较顺手! 引自百度贴吧之本能格斗吧:吧内还有很多相关的格斗贴子,可以到百度贴吧的本能格斗吧里看一下!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