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小女孩在路口走失,面对民警的救助却表现得不愿交流,害怕得一直往后躲,嘴里还嘟囔着你快走,不要你来!警察叔叔是来抓我的!”
之后才知道,原来小女孩之所以如此表现,是因为家人常恐吓她:再哭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
无独有偶,还有家长跟我反映过这样一个问题:家人由于担心孩子出门被狗咬。平常都会说狗会咬你的。”这导致现在孩子一出门就粘着大人,不敢自己玩耍,担心会被狗咬。
其实这样的说法在中国实在是太常见了,比如:
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之后就要去扫大街;
你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来把你抓走;
你再调皮,就叫医生给你的屁股扎几针。
……
诸如此类的话,几乎在每个中国家长的嘴中都出现过,目的是为了终止孩子调皮的行为。
实际上家长并无恶意,只是为了快速让孩子安静下来,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语言,传递给了孩子的是一种危险的世界观。
这种方式尽管快捷有效,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专有称呼,叫做恐吓式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欺骗性的教育。即家长用一个假设的恶性结果,来欺骗对自己百分百信任的孩子,让他们相信世界是险恶的,从而变得乖巧。
问题在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多数疑惑,基本都是由父母来解答的。因而,父母的话潜移默化中,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价值观引导。
恐吓式教育的另一种本质,是对孩子的胁迫。长期被恐吓的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以及被遗弃感。
也许家长说完转头就忘了,但在幼小的孩子心里,却留下了长久的阴影,请别让孩子活在恐惧里。


其实,恐吓式教育的危害,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1)孩子被吓得懦弱
在一份关于恐吓式教育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种教育方法不但给孩子造成长期的阴影,还会明显阻碍孩子长大后的社会性行为。
另外,心理学研究也表示:那些从小被吓唬大的孩子,非常容易陷入紧张情绪,并且产生泛化现象,即一遇到令他紧张的事情,就会出现恐慌或者是幻听情况。
可见,恐吓式教育虽然立竿见影,能让孩子老实一阵,但着实得不偿失。
2)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明明是让孩子远离危险的恐吓式教育,怎么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安全隐患呢?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那些善良的人,被家长的口头语,引导成为孩子心中的恶魔。

比如前文中所说的害怕警察的那个小女孩,在遇到危险时拒绝警察的帮助,就是由于家长灌输的警察叔叔是坏人的思想。
警察、医生老师等正面的职业,拿来吓唬孩子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以后遇到危险,不向他们求助,就更可能依赖陌生人,发生危险的情况的概率也就更高了。
3)让孩子形成极端性格
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曾表示:如果家长持续用权力控制幼童,会造成一个难以改变的后果,即家长永远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影响孩子。
一旦孩子摸清家长恐吓的套路,就将对此产生免疫力,终将无所畏惧,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极端性格,之后无论家长采用何种方式都无法对孩子形成有效管教了。

为什么恐吓式教育明明存在这么多缺陷,仍然有很多家长在使用呢?
大部分家长的想法是:其实自己也不想吓唬孩子,可如果不吓唬,孩子是真不听话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实际上,正确的处理方式也不是没有,只是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耐心。
1)冷处理
面对一些耍赖撒泼或是调皮的熊孩子,家长不妨冷他们一阵。
不要在外面训斥孩子,更不要丢下孩子一个人。要么在原地冷冷地看着孩子哭闹,直到他冷静下来为止,要么直接把孩子带回家,让他在熟悉的环境里尽情发泄情绪。
等孩子闹完之后平静下来,再向他说明其中的道理。如果之后孩子的行为有了改善,还要记得及时表扬。
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能从家长面无表情的反应中得知自己的行为不正确。一旦发现耍脾气没用,下次自然就不会重复这种做法了。

2)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3岁的孩子基本都会反抗,到,5、6岁,反抗行为仍然很明显。
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的研究结果是:创造力高的儿童大多数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顽皮、淘气、荒唐以及放浪不羁。
●行为常常超越常规。
●处事不固守成规,比较幽默,但偶尔也会让人觉得有嬉戏之嫌。
可见,熊孩子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只要不对他人造成影响,也可能是有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并不给他人带去麻烦,给予足够的空间是完全可以的。
3)言传身教外加规则意识
所谓熊孩子的背后一定都有熊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家长自己要做到严格要求。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不玩手机,那么自己就应该在下班后放下手机,不然当孩子问为什么你可以,我不可以”时又该如何回答呢?
当然,规则意识的建立也至关重要。比如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而这些都应该由他承担。
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称为行为塑造”,相对恐吓来说,更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错误的后果,然后自己在生活中学会权衡利弊、做出取舍。

其实,有很多孩子做出调皮的举动,是为了获取家长的关注。
那么,想要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家长必须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直接严厉批评,只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做法有效,从而变本加厉地制造事端。
相对于充满威胁和恐吓的教育环境,理性和耐心才更适合孩子成长。
哪怕有那么一小会儿效果,也是建立在孩子的恐惧心理上的,希望家长不要本末倒置,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不自知。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