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有所改变。在过去,就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只要不冷不饿,就问题不大。但是现在孩子们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有些孩子在叛逆时期到来的时候是非常可怕的,一不留神很可能是一个大问题。在社区讲座的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0到3岁,是孩子个性和行为的关键时期,12岁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所以我们周围的人都说我们想的太多,想的太早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现在也许觉得累,但孩子的习惯养成后就会放松了。另一方面,我们新做父母的,自己就是一张白纸,那么带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发现他们的白纸父母”很少有家长班”。更多的信息来自老一辈的经验和互联网上支离破碎的指向。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在哪里可以学会做父母呢?我的朋友小勇讲述了他第一次当父亲的经历:孩子出生后,他总是喜欢睡觉时踢开被子,常常莫名其妙地哇”一声尖叫,总是睡得不好。护士告诉我们这是新生儿的常见情况之一。但是,他想知道为什么,而且,他记不得自己是新生儿时的情况,根本不理解。小勇的选择是转向网络搜索。这时会发现网上很多人都在搜索类似的问题和关键词,这说明很多父母其实都很好奇,想知道答案。但这些答案还不足以完全回答问题。答案中的大多数只会告诉你可能的原因,但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或者他们叙述的很简单。看完后,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明白。
幸运的是,婴儿出生的医院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护理培训。但这样的培训仍然有一些局限性,培训可以告诉你一些幼儿的基本特征,护理技巧,但只适合孩子在两三个月的这个时期,孩子成长得很快,而且心理成长也在成长,后续问题还是不能跟上。
小勇的孩子只有十个多月,他们夫妇在生活中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小细节。每当孩子想帮他拿纸巾或小东西时,只要他一再告诉他拿好”,孩子就会一直紧紧地抓住。后来,小勇从插板上取下电线,放在桌子上。当孩子渴望尝试的时候,他告诉孩子,这种危险是不能玩的。”反复几次,孩子不会玩也不会碰。孩子一定很好奇,但当你反复告诉他他不能做这件事时,他明白,但不能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他心理成长的一种表现,他的父母的言行已经开始影响他了。
小勇的妻子也加入了一些母婴群,群中的母亲们不时地交换自己的育儿经验。但是她觉得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不一定对她的孩子有用,他们都是第一次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这种交流的意义对他们自己不是很有用。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在实践中学习怎样做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