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小班主题蔬菜 幼儿园小班的活动主题名称有哪些

蔬菜制品调查表 中班主题怎么做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的蔬菜制品。

  2.知道过期的食品不能食用3.学会与同伴、家长合作制作简单的蔬菜制品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了《蔬菜制品调查表》,知道了一些常见的蔬菜制品,如:菜心、萝卜干等。

  2.物质准备:(1)蔬菜制品、蔬菜制品的外包装。(2)已切好的可供幼儿制作的蔬菜制品的蔬菜及相应的蔬菜制品步骤图。(3)菜盆、盐、醋、牙签、纸巾等。

  3.资源利用:邀请部分家长参与。

  4.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蔬菜制品调查表》。

  三、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请幼儿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自己调查的蔬菜制品有哪些,各是什么蔬菜做成的。

  请部分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调查情况。

  小结:蔬菜制品都是由新鲜的蔬菜做成的。

  (二)猜一猜1.请幼儿品尝教师事先准备的蔬菜制品:老师准备了一些蔬菜制品,请小朋友尝一尝,它们是什么味道的?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蔬菜做成的?

  2.请幼儿边品尝,边将蔬菜制品与其外包装进行配对。

  3.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在展台上战士相应的蔬菜制品及其外包装。

  4.引导幼儿看外包装上的保质期。

  小结:蔬菜可以做成各种便于携带和保存的蔬菜制品。蔬菜制品虽然便于携带和保存,但是都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的蔬菜制品不能食用。

  (三)看一看1.向幼儿介绍一种蔬菜制品的制作过程,如泡白菜、腌制黄瓜等。

  2.展示蔬菜制品的制作步骤图,让幼儿学习看不同的蔬菜制品食用方法。

  (四)做一做1.展示教师提供的蔬菜,引导幼儿小组讨论,确定要制作的蔬菜制品。

  2.引导幼儿选择蔬菜,在家长的指导下,分组制作蔬菜制品。

  四、分享活动:

  1.鼓励幼儿把自制的蔬菜制品送个其他幼儿分享。

小班主题蔬菜

幼儿中班主题蔬菜哪个部位可以吃教案

、区分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按照不同的部位进行分类。
  2、了解蔬菜营养丰富,多吃蔬菜营养好。
  活动准备:
  PPT,统计表,蔬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取向:通过讨论,引起幼儿的兴趣。
  1、每天在家,在幼儿园,我们都要吃很多蔬菜,你喜欢吃什么?为什么?
  小结:蔬菜有很多维生素,营养丰富,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吃蔬菜,这样身体才会帮帮的。
  二、交流操作
  价值取向:了解蔬菜不同的食用部位,并尝试分类。
  1、交流:
  (1)你们猜猜老师最喜欢吃什么?
  (2)老师最喜欢吃胡萝卜,那你们知道胡萝卜的那个部位是可以吃的?
  小结:胡萝卜的根是可以吃的,其实不同的蔬菜吃的是不同的部位,有的是吃花,有的是吃茎,有的是吃果实,有的是吃叶,还有的是吃根。

小班主题蔬菜

幼儿园小班的活动主题名称有哪些

1、采橘子的活动
2、落叶飘的活动
3、袜子的对对碰
4、甜甜蜜蜜的课程审议
5、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是骆驼
6、有趣的笔帽
7、新年联欢会
8、我爱我的家
9、蔬菜和水果宝宝
水果和蔬菜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幼儿虽说对水果的名称比较了解,但是对于蔬菜并非很熟悉,为了使幼儿了解更多水果特征及蔬菜的营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小班主题蔬菜

小班主题活动小动物吃什么教案及方式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2、喜欢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现小动物的叫声和食物。 3、初步感知仿编儿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小猫、小狗、小鸡、小羊、小鸭、小青蛙的图片和这几种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小动物头饰每人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发幼儿思考
——今天有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啦,我们请他们出来,看看都有谁来了。
1.出示一张动物的图片并做出提问:
(1)这是什么小动物?(小鸡)
(2)它怎么叫的?(叽叽叽)
(3)那它又爱吃什么呢?(小虫)
2.依次出示小猫、小狗、小羊的图片,提问:
(1)这些是什么小动物?(小猫、小狗、小羊)
(2)它是怎么叫的?(喵喵喵、汪汪汪、咩咩咩)
(3)它们爱吃又是什么呢?(老鼠、骨头、草)
教师一边出示小动物图片一边和幼儿一起说: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小羊,咩咩咩
3.出示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提问
(1)这是什么蔬菜?(胡萝卜、小草)
(2)哪些小朋友知道小羊爱吃的是什么?(小草)
教师应该一边出示小羊的图片一边和幼儿一起说出:小山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
4.上面的这些过程完成以后,教室就可以带领幼儿来学说儿歌内容: 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 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老鼠;
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 小山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
(二)启发幼儿仿编儿歌
1.引发幼儿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请小朋友们找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图片,跟你们好朋友说一说图片上的是什么小动物。
2.请幼儿说出这些小动物是怎么叫的,爱吃什么
(1)教师:小朋友们快点跟老师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是怎么叫的?爱吃的又是什么呢?
(2)教师:我要请小朋友扮小鸭到前面来,说说你是怎么叫的?爱吃什么呢?(小鸭,嘎嘎嘎,吃小鱼)
(3)教师:我要请小朋友扮小青蛙到前面来,说说你是怎么叫的?爱吃什么呢?(小青蛙,呱呱呱,吃小虫)
教师和幼儿一起来整理这两句儿歌内容:小小鸭,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小青蛙,呱呱呱,吃什么,吃小虫。
3.游戏:小动物要回家
教师为幼儿准备好头饰和爱吃的食物后请幼儿来进行游戏内容,带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找到爱吃的食物后看谁先回到家里。
三、活动结束

小班社会花店花儿美教案

游戏主题:娃娃家,银行,小吃店,鞋店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39663432,花店 游戏目标: 1、能认真完成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任务,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在说说、买卖、玩玩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交往。 游戏准备: 1、娃娃家的炊具、家具、电器,菜类,鱼类等。 2、银行玩具:柜台、取钱卡、取款机、钱 3、小吃店玩具:各种好吃的食物、蔬菜、鱼类、收银台等。 4、贝贝鞋店玩具:各种鞋子,鞋盒,收银台,等。 5、花店:各种各样的塑料花、纸花、包装纸,收银台等。 游戏过程: 一、以花店开张,招聘服务员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猴的花店开张了,花店里都有谁呀?小猴要招聘三个服务员去帮忙,你们想一想花店的服务员都要做些什么事呢? 2、师出示花店的操作材料,以及之前服务员所制作的花朵。 二、提出游戏要求 1、游戏时候不能争抢玩具,要使用礼貌用语。 2、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能随意走动。 三、幼儿自选游戏角色进行游戏,老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巡回指导。 1、师:花店的生意真好呀,你们的花买了多少钱?这么多的钱你们想用它来干什么?(可以引导幼儿把钱存到银行) 2、师:你的玫瑰花怎么卖?可以便宜一些吗?5块钱可以吗?我这里有10块钱……你要找我5块呀? 3、师:你想买什么呢?为什么不卖给你呀?哦,没有钱,那我们一起去银行取钱吧。 4、师:银行里面的人可真多啊!我们要排队哦。 四、游戏结束,讨论评价,收拾整理活动材料。 (1)幼儿交流:今天扮演了什么角色?做了哪些事情?心里觉得怎样? (2)教师小结:对每个角色区进行简单点评,重点评价花店活动情况。

幼儿中班《好吃的蔬菜》教案三围目标要怎么写?

展开全部


 设计意图:
  蔬菜以多样的色彩、不同的形态、可口的滋味和丰富的营养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营养源。虽然蔬菜对于幼儿来说是每日餐桌上都能见到、吃到的,但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这些孩子们,对蔬菜从哪里来了解很少。尤其是他们挑食、不爱吃蔬菜的不良习惯比较普遍,令家长、老师们为难。针对幼儿生活中这一现状,本学期在实施《好吃的蔬菜》这一主题教学时,结合我园“十一五”课题《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性研究》,我们预设了这个活动。试图合理使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建构蔬菜从哪来这一新经验。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尝一尝等方式获得对蔬菜更丰富的认识,培养幼儿自主的学习能力,教育幼儿要养成多吃蔬菜、喜欢吃蔬菜的饮食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多种常见的蔬菜基础上,了解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收获的过程。
  2、知道人为什么要吃各种各样的蔬菜,培养幼儿不挑食的饮食习惯。
  3、让幼儿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验快乐及成功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好吃的蔬菜》。常见蔬菜的归类;蔬菜生长环境、种植、收获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2、教师演示的蔬菜串一串。
  3、已加工好的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青菜叶、南瓜、胡萝卜、莴苣、包菜、白萝卜等半成品若干。
  4、盛器、消毒竹签、消毒湿巾若干。

适合幼儿园小班捣碎吃的食物有哪些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初次离开家庭,食物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比较熟悉,资料也容易收集,而且我们班偏食的幼儿很多,借此主题的开展,使幼儿明白各种食物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孩子不偏食及珍惜食物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 一定要喝牛奶 2、吃早餐 3、多吃水果。

教师如何有效回应幼儿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慎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来的球,以适当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应能力。
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把在观摩学习中看到的一些很精彩的活动搬来重新演绎,然而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机智——回应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个成功、优质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切的目标、优秀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全面、机智的回应。教师应正确判断幼儿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回应能力呢?
一、活动前多做功课,为有效回应作好准备
(一)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换言之,教师自身经验的丰富性能直接影响到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幼儿准备材料的同时,教师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
如在吴佳瑛老师开展的活动“南瓜爷爷的邻居”之前,在了解了孩子已有经验之后,教师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蔬菜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吴老师介绍:只有这样,对于孩子在活动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才能应对自如;才能积极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丰富孩子关于蔬菜的知识经验。也正因此,我们在活动中看到了吴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
(二)充分预设
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而预设回应的前提就是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常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只有当你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充分把握了,对班中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时,才有可能预设出不同种精彩的回应方式。因为,要预设回应首先要预设针对问题孩子可能的反应。此时教师要结合自己关于幼儿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知识及对不同幼儿个性特点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师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我们对于应彩云、祝晓隽等名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智灵活、游刃有余的回应能力都敬佩不已。然而在光鲜的背后蕴藏着教师无数的心血,优秀教师会针对每个活动中的每个问题,孩子无数种可能的回答、该如何回应都进行精心预设。祝晓隽曾介绍在她开展的阅读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中,针对其中一个问题,曾假设了幼儿50种可能的回答,预设了50种的回应方式,名师也就是这样炼就的。
可见,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
二、活动中紧追幼儿,灵活运用回应策略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绝非乖乖地走进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面对孩子的生成,教师不应固守预设,教师要胸怀活动大目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一)认真倾听
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预设,但在活动中却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很多情况下会词不达意,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捕捉到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火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所以说,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回应。
和吴佳瑛老师接触过的人往往会感受到:组织活动前的吴老师是那么的文静瘦弱和不起眼。然而只要一和孩子接触,吴老师就判若两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与活力。她和孩子的距离是那么近,透过吴老师清澈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眼中只有孩子的朋友老师,甚至到达忘我的境界;是一个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姐姐老师;是一个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玩伴老师。吴老师总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通过倾听孩子的声音,总能捕捉到来自不同幼儿的兴趣点、亮点,在与幼儿“抛接球”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现了精彩的师幼互动场面。
(二)积极追问
追问是教师回应的一个很好的策略。追问就是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追问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并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追问一般可以在以下情形中运用:
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例如:在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教师提问:“你听到过哪些好听的声音?”一幼儿回答:“我和妈妈去过上海大剧院。”对幼儿这种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进行追问:“去大剧院干嘛呢?”“看阿姨唱歌。”教师继续追问:“阿姨唱歌声音好听吗?”幼答:“好听。”教师追问:“那你在大剧院听到了什么好听的声音呀?”“我听到阿姨唱歌的声音很好听。”就是在这样追问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满满地浮出水面。
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如在中班活动《妈妈的包》中,讨论到妈妈用的双肩包,提问:“妈妈什么时候用这个包?”有幼儿回答:“出去旅游的时候。”这时,另一幼儿举手回答:“上次,我们到香港去旅游的,还去迪斯尼了!”假如此时继续说下去就会使话题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此时不如就打住幼儿的话,并进一步追问:“那你妈妈是不是用到了双肩包?为什么旅游时要用双肩包?”这样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谈话朝向原来的目标。
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例如在让小班幼儿讨论小手的本领时,有幼儿回答“小手能穿衣服!”其他幼儿的思维受到影响,于是接下来的答案就都是穿裤子、穿袜子、穿鞋子等。此时老师可以追问:“小手除了能帮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能帮助谁呢?”通过这样的追问,孩子们的思维就又立刻换了方向,跳出了原先局限的思维框框,有了发散的空间。
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通过追问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记得有次观摩应彩云老师活动《幸福的大桌子》,故事情节发展至“兔妹妹上大学后很少回家了”有幼儿提问“为什么上大学就不回家了?”应老师及时地把球抛给幼儿“是呀,上大学了为什么就很少回家了?”另一幼儿回答“上大学就要住宿了。”又有孩子问“什么是住宿呀?”应老师马上把球又抛给孩子“谁能帮忙解答”,有幼儿说“就是住在学校里。”应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上大学要住宿呀?”这时引发了幼儿的共鸣,孩子都问“对呀,为什么呀?”有幼儿马上回应“大学离家远呀,住在学校可以有很多时间学习。”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追问中,把幼儿抛来的“球”重新还给幼儿,让他们来“接住球”,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