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儿童成长中的分裂与获益

分裂—儿童神经症的诱因之一

如果孩子成为三头六臂的哪吒,也许能够满足双亲的多重需要!

婚姻分裂”,由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大师赛奥多尔 利兹提出—是心理学对家庭关系的另类描述。利兹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时认为: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感情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孩子内心会强烈地感受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他迅速发展一种自我控制来应付或摇摆在家庭对立观念或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补偿性满足父母对家庭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发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身心疾病的心理根源;失控的孩子却像是一种对家庭现实”的反叛,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被医学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获益——情绪障碍是孩子内心对家庭对立的一种逃避

再权威的父母也经不住孩子没头没脑的眼泪。

治理室内,面对有行为障碍或情绪异常的孩子,夫妻常常会相互推卸责任或埋怨对方,治疗师被迫称为家庭问题的仲裁人,扮演一个运用反向力量来维持家庭稳定的权威角色。在孩子抑郁时,一味想鼓励或激活当事人,并通过削弱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来增加孩子的行为自觉性;在孩子躁动时,又反过来帮助父母压制或限制当事人。这两种情况下,治疗师看起来是对症处理,实际上是替家庭分担责任,构成治疗师——父母——孩子扩大了的家庭系统。治疗师称为平衡家庭的要件,可能诱导家庭对治疗师的过度依赖,使家庭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反倒出现慢性化发展。另一类狡猾”的孩子,把他们的情绪问题通过躯体的症状表达出来,被现代医学标定为多动障碍、肠胃型癫痫、头疼、消化不良、心慌、支气管哮喘等儿童身心疾患。这些症状对家庭硬”的关系有一种巨大的软化力量,使父母矛盾相对缓和,孩子也可以从症状中获益”。经验缺乏的治疗师认识到孩子得病的内在机制,便热衷于对家庭进行矫治性干预,试图让家庭的对立关系变软,帮助孩子从分裂关系中解脱。这样的工作必然涉及对父母双方的评价、为孩子建构得病成因、引入新的价值系统,让家庭感到不安全。成熟的治疗师会采用中立的态度,回避在对立的双方中做选择,有时甚至采用和稀泥的方法,模糊掉双方的观点差异,把对立的不合理接纳为一种并存的合理。有时可以采用双治疗师策略,让两位心理医生代表父母双方演绎如何把家庭的对立转化为彼此的接纳。其实,情绪障碍是孩子内心对家庭处在矛盾对立中的一种逃避(一种分离愿望),而躯体症状则是无数次分离受挫后情绪压力下的躯体化。为了防备孩子的躯体长久地处在情绪紧张中,接受甚至鼓励孩子情绪外泄是双亲和治疗师都要清楚意识到的事。

————《陪孩子一起长大》李子勋

==========================

孩子成长中遇到的身心问题,其实很多都是家庭矛盾的集中体现,可见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塑造一个温馨向上的家庭,让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陪孩子一起长大!

儿童成长中的分裂与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