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颇有感触。她在某次讲座中谈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抚养人造就的。她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犯罪心理问题源于人的早期经历,孩子的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她认为人的依恋阶段是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这个也是我所认可的,今天聊一下依恋”的概念。

按照发展心理学,人在18岁之前统称为成长期,也就是未成年期:1岁之内叫乳儿期,2到3岁叫婴儿期,4到5岁为幼儿期,6到11岁为学龄初期,12到15岁为少年期,16到18岁为青年初期。成长期这6个时期又可大致分为两大时期,一个是依恋期,另一个是青春期。依恋期,一般是12岁之前,这个时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很弱小,他对父母对抚养人都有相当的依恋。而12岁-18岁就进入了青春期,一般人在这个时期比较逆反,有的平时看着很乖的孩子到这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
就像我们生病去看医生一样,很多病不是一两天得的,而是常年累积导致的。未成年的问题也一样,通常是滞后的,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在青春期不好教育比较难管时,那么他的问题往往是在这之前形成的。比如说孩子十五六岁发生的行为问题,他的心理问题应该是在12岁之前。

人在未成年时期他的心理发展内容首先是情感,然后是言语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观念形成、性格形成、自我意识、独立等。
情感发展为什么会作为人早期的一种心理现象呢?这和人的特性有关。我们知道人是高等动物,而且是在大自然界(人类所知的)众多生命当中最高级、最聪明的一种动物。可是,人类有一个特点,他在生命的早期其实是非常笨的。
心理学家曾经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大猩猩的放在一起抚养,设置了相同的背景,想看一看这二者发育有什么区别。实验显示,在一岁之内大猩猩比人要聪明。大猩猩会对抚养人做出各种明显的反应及友好的互动,而人类婴儿却什么反应都没有,刚开始只会吃和睡,半岁之后虽然有一点反应,但基本不能自主。一岁之后人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大猩猩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就是说人在一岁之内反应很少,而且相当的无能无助。这个过程意味着什么呢?他所有需求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完全依赖抚养人的行为。因此,日复一日,他从快乐体验到快乐过程中的注视,以及耳边听到抚养人的声音,持续到半岁之后,开始出现一个心理现象:认人。一般6个月到12个月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挑人,假如一直是妈妈抚养,哪天换成奶奶照看,孩子一定会出现抗拒,然后哭闹。这就是人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叫作依恋”。依恋就是孩子早期与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上的联结和纽带。

在发展心理学当中,依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身为父母,一定要特别重视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千万不要认为那个时期孩子不会留有记忆,就放松自己。因为,依恋对人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又常常是深远且难以言说的。未来我还将和大家探讨更多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关注。
本文文献来源于李玫瑾教授讲座、儿童心理学等读物。欢迎关注,带你了解更多心理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