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小聚,几个朋友都感慨孩子越来越难带,每次都是大人说一句,孩子有十句等着反驳,经常一言不合就开战。
我也有这种感受,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女儿都会立刻给我怼回来,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最近通过读书,听讲座,我渐渐明白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一言不合就开战,那是因为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讲两个我和女儿之间的小案例。
晚上九点,我要求女儿上床睡觉。
她很沮丧,说:妈妈,我还不困,再让我玩十分钟。
我:已经九点了,你已经很困了,应该睡觉了。
女儿:可是我根本不困呀,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困不困。
女儿说着,气鼓鼓地看电视去了。
吃饭的时候,我不断给女儿夹菜,一边夹菜一边说:这个菜有营养,多吃一点。
女儿: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吃不了那么多。
我:你才吃了那么一点点,怎么可能吃饱了,再吃一点,把碗里的都吃了。
女儿:我已经吃饱了,妈妈,你真烦人,要吃你自己吃吧。
女儿说着,把碗一推,转身走了。
留下一脸茫然的我对着桌子叹息。

父母和孩子的谈话无法继续下去,两个人的思想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为什么?
因为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
案例1中,我以时间为标准要求孩子早睡,这应该是大部分家长的习惯做法,但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如果我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再给她10分钟的玩耍时间,结果应该不是这样。
案例2中,我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多吃一点,却忘记了孩子自己的感受,她有能力判断自己冷暖饥饱,而我却主观的认为他没有吃饱,强迫孩子多吃,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有好的感受?那就是理解并且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他们会感到困惑,甚至愤怒。
案例1和2就是大人否定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做出反击的典型表现,睡前的温馨时光和吃饭时候的亲子时光也因此演变为亲子之间的冷战。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时,我试着改变自己,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改变和孩子谈话的方式。
女儿:妈妈,我累了。(其实女儿刚刚睡完午觉起床,我带她出去买菜)
我:虽然你刚刚睡完午觉,但是你仍然感觉很累。(以往我会说,你刚刚睡完午觉,怎么会累?)
女儿:妈妈,我可以在家休息一会再出去吗?
我:好的,休十分钟我们再出去。
在这个案例中,我试着去理解女儿的感受,两个人的沟通顺畅多了。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方法,我和女儿之间肯定会发生争吵。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反驳否定我们的感受。
如果我们能倾听孩子,与孩子产生共鸣,有助于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呢?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嗯、、、、、、、”,哦、、、、、、”原来是这样啊、、、、、、”等来回应孩子的感受。
3、 说出孩子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感受。

怎么利用这四个技巧呢?
我们来讲几个案例。
1、 全神贯注地倾听,避免心不在焉。
反例:
妈妈正在做饭,小明放学回来了。
小明:妈妈,今天小亮推了我。
妈妈没有反应,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小明:妈妈,有没有在听我讲话,今天小明推了我,我也推了他。
妈妈:我在听呢。
小明心里很委屈,说:你根本没有在听我讲话。
妈妈:我挺清楚了,你继续说。
小明说:算了吧。
小明悻悻地进了卧室。
正例:
妈妈正在做饭,小明放学回来了。
小明:妈妈,今天小明推了我。
妈妈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小明跟前认真地听小明说下去。
小明:小亮推了我一下,我也推了他,然后我们两个打起来了。
妈妈:然后呢?
小明心里很委屈地说:小亮讨厌,是他先推我的。
妈妈:小亮是挺讨厌的,小朋友应该友好相处。
小明说:是的,妈妈,以后我跟小强玩,小强从来不会这样对我。妈妈,没事了,我去写作了。
然后小明开心地写作业去了。
如果家长能用心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的情绪,并且告诉家长他们面临的困境,从而更快更好地化他们的负面情绪。

2、 用嗯、、、、、、、”,哦、、、、、、”原来是这样啊、、、、、、”等来回应孩子的感受,尽量不要用责怪的语气
反例:
小明:妈妈,我的铅笔找不到了。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
小明:我没有乱丢,我把铅笔放在书桌上了。
妈妈:你怎么总是这样,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铅笔放在笔筒里,你就是不听!
小明:你烦死了,不要跟我讲话。
妈妈:不许你这样跟我说话
正例:
小明:妈妈,我的铅笔找不到了。
妈妈:哦?
小明:我去厕所的时候把铅笔放在书桌上的,回来铅笔不见了。
妈妈:嗯嗯。
小明:妈妈,我经常这样找不到铅笔。
妈妈:奥,是这样啊。
小明:以后我离开书桌的时候把铅笔放在笔筒里,这样就不会丢了。
妈妈:是这样啊,那以后就这么做吧。
当孩子被责怪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家长应该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嗯、、、、、、、”,哦、、、、、、”原来是这样啊、、、、、、”等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说出孩子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反例:
小明:妈妈,我的小金鱼死了一条。
妈妈:没事的,不用难过。
小明开始哭了。
妈妈:不就是条小金鱼嘛,我再给你买一条。
小明:我就要这条金鱼,然后开始嚎啕大哭。
正例:
小明:妈妈,我的小金鱼死了。
妈妈:是吗?小金鱼真可怜,真没想到它会死掉。
小明:我已经养了它好几个月了。
妈妈:你一定很难过。
小明:是的妈妈,小金鱼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失去好朋友是挺伤心的。
小明:妈妈,我们把它埋了吧,你再给我买一条小金鱼。
我们想以否定的态度帮助孩子摆脱不好的情绪,越是这样做孩子越伤心。其实我们应该面对孩子的情绪,他们听了心理也会得到安慰。

4、
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感受,以此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反例:
小明:我想吃冰激凌。
妈妈:家里没有冰激凌,现在天冷了,吃冰激凌不好。
小明:我就要吃冰激凌,我就要吃冰激凌。
妈妈:我告诉过你了,家里已经没有冰激凌了。
小明边哭边说:我要吃冰激凌。
妈妈:这孩子真是不懂事。

正例:
小明:我想吃冰激凌。
妈妈:真希望我们家里能有冰激凌。
小明:我就要吃冰激凌。
妈妈:看的出来你很想吃呢
小明:如果现在能吃到冰激凌就好了。
妈妈:我真希望自己能给你变出来冰激凌。
小明:算了,我还是吃点别的吧。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越进行逻辑的解释,孩子越不接受。不如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通过幻想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愿望,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