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研究统计,我国的弱视人数大约有2千多万。而在我国的3亿儿童中,就有1千万为弱视患者。而弱视儿童患者,经规范的治疗,视力是可以提高甚至完全恢复的。因此,家长们及早认识弱视”,并且给予重视尤为重要。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以及视功能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Q:
视觉发育期间具体是指什么阶段?
A:
出生后一直到8岁左右都是重要的视力发育期,随着视觉发育逐渐成熟,弱视发生的风险和危害性会逐渐降低。
因此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内均应定期筛查眼部基本情况,大于3岁的儿童需定期检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介入并且解决相关的问题,避免弱视的发生。
Q:
什么样的视力才叫做弱视,只要视力低于1.0就是弱视么?
A: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弱视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3-4岁标准为低于0.4、4-5岁为0.5、5岁以上为0.6),当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段的最低视力标准时,才称之为弱视。来举个例子:

Q:
什么叫器质性病变”?
A:
这里的器质性病变”指的是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等。如果相关病变得到解决后最佳矫正视力能够达到1.0,那便不是弱视。再来举个例子:
老年白内障术前视力0.3,术后最佳视力1.0是弱视么?(×)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最佳视力小于0.3是弱视么?(√)
注: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先天性白内障】一般为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不久便逐渐形成,即当白内障在视觉发育期发病时会导致弱视,而在成年以后视力发育已经成熟的时候发病的白内障一般不会导致弱视。Q:
造成弱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A:
造成弱视的原因很多,主要根据其形成原因进行分类。
斜视性弱视:发生斜视以后,外界的两个不同物体分别投射在双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两个不同物体的物象在视皮质无法融合,出现混淆视。于是大脑皮层主动抑制由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功能长期受抑制,形成弱视。多见于内斜视。屈光性弱视:为弱视发生主要因素之一,高度屈光不正(多见于高度远视或散光)患者在没有矫正的情况下,视网膜长期不能形成清晰物像,从而导致弱视的发生。多见于未经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医源性眼睑缝合等原因,导致进入眼球的光线不充分,剥夺了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视觉障碍,而形成弱视。多见于上睑下垂、白内障、角膜白斑等。Q:
弱视该如何治疗呢?
A:
若儿童被诊断为弱视,应尽早治疗,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0~12岁)内治疗效果最佳。

根据不同病因,可采取手术解除视觉剥夺、屈光矫正、遮盖抑制健眼等方式。早期规范治疗的弱视儿童,大部分视力均可提高,甚至恢复到正常儿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