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对孩子大吼大叫有用?一点用都没有。真正有用的,只有四个字

办公室里,孩子痛哭流涕,父亲声泪俱下。

后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经过是这样:

孩子趁父母熟睡时,每天从父母口袋拿”点钱,每次拿”的不多,一百元或两百元。就这么拿”了很多天,积聚了不少钱,孩子偷偷买部智能手机,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一日上课,他趴在课桌上玩手机玩得正开心,被老师抓个现形。

那个父亲来校后,才知道儿子整出的惊天”大作。因做小生意,钱物进出频繁,大人口袋里的钱并没有个确数。

面对犯错的孩子,父亲一阵咆哮。

于是,有了开头一幕。

事后,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一直错误不断,父母恨铁不成钢,总是大吼大叫。

可是,对这个孩子而言,大吼大叫有用?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妈妈们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表明,大声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声音越大,孩子注意力越无法集中。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因此,大吼大叫无益于教育孩子。

什么是吼叫?父母为什么会大吼大叫?

对孩子大吼大叫有用?一点用都没有。真正有用的,只有四个字

一、什么是父母的吼叫?

父母的吼叫主要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敢不听话,就会有严重后果。

二、父母为什么要大吼大叫?

见过太多父母,孩子只要犯事或不听话,大吼大叫几乎是常态。

我姑对孩子就是这样:她让孩子学习或做事,孩子稍有迟疑或不如她意,她必大吼大叫。

孩子默默生气或嚎啕大哭,结果学习或做事仍然那样。

大吼大叫根本没用,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再做呢?

1.与孩子有关:孩子不听话,任性、发脾气等等,或弄出太多噪音, 把自己搞的很脏,把家里搞的很乱等,可能是引爆我们情绪的导火索。

举个例子,眼看要上学,孩子还没准备好书包等学习用品。家长一定会说:还不赶紧整理物品?要不然上学迟到喽!”在这句话中,语气语调及态度是关键。

父母走上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吼大叫一通,孩子可能会快速行动,但心情可能变得很糟糕,甚至很委屈。

如果父母走上前,拍拍孩子肩膀,和风细雨的说,孩子可能迅速行动,心情也会很轻松,很愉悦。

经典育儿书籍《你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中有这样观点:气质是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它不是指你做了什么事,也不是指做事的动机,而是指做事的方式。父母和孩子的不同气质,会一直影响着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2.与自己有关:工作不顺、心情糟糕、睡眠不足、没有自己时间等,会让自己变得得特别烦躁,孩子们也就更容易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成都曾经举办过一次家长对孩子戒吼”的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交30元激励金,戒吼”打卡满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结果参加的150对家长,没有一位家长能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3.与原生家庭有关:上一辈吼下一辈,下一辈再吼下下一辈,恶性循环。

爷爷过世早,奶奶带着6个孩子实属不易。可从记事起,我经常看到奶奶和叔叔、姑姑吵。遇到一点事,哪怕是极小的事,奶奶都会大吼大叫。

长大后,父母要求我们做的事,必须无条件服从。要不然,父母对我们也会大吼大叫。

而叔叔及姑姑家,他们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基本都是大吼大叫。到自己做父母时,每每想起自己经历,多不愿对孩子大吼大叫。虽时刻提醒自己,但偶尔也会忍不住大吼大叫。

带着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你冲着孩子吼叫时,孩子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等到次数多了,孩子已经免疫了,根本不在乎你说了什么。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智能手机

三、运用A-B-C-D-E法则。

A—自问(Ask)。

我现在感觉怎么样?

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纳自己感受,并开始改变自己看法?

文章开头那位父亲感觉是伤心、愤怒和难过。他可以升级的想法是怎样能教育好孩子。

他接纳不了自己感受与看法,否则就不会声泪俱下。

B—呼吸(Breath)。

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候,觉察自己的呼吸,有意识从腹部开始呼吸,并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请一定调整关注自己的呼吸。

孩子拿”钱买手机的事已犯,这位父亲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前必须控制情绪。

C—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用呼吸调整情绪,用积极、现实的想法让自己心情平静,目标是: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管教或与孩子沟通。

要通过做深呼吸,这位父亲会感觉到自己好多了,身体不再那么紧张,血液上涌的感觉也消失了。

他只有平静下来了,才能了解孩子真实动机,做生意家庭,孩子往往缺少的是陪伴。

D—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想想我们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需要的是鼓励?拥抱?指出方向?

他的行为传递了什么信息?

这位父亲应该有合理期待,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更多陪伴。成绩重要,人品更重要!

E—同理心(Empathize)。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角度,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在诉说什么;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现在你就可以更好地确定孩子的需求。

站在对方角度,才能感受彼此情绪和感受。只有感同身受,问题才容易解决。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几米曾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写过:”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

总结一下:

1.牢牢记住吼叫:对孩子又吼又叫,教育彻底无效。

2.时时提醒自己:吼叫有毒。不吼不叫,孩子才能平静与父母合作,否则,就是对抗。

3.善用ABCDE,轻易不生气。先平静自己,再安静孩子,教育才有意义。

参考书籍:[美]罗娜·雷纳《不吼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