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贵阳一所顶流”小学7岁女孩遭37名家长联名驱逐”事件引发热议。在外界看来,简单的作业多少问题演变成激烈的矛盾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说,这是先进的个性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也有人说,都是鸡娃”惹的祸。
当家长的理念与老师冲突时,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双减”背景下,家长究竟要不要鸡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否一定要培养完美的孩子?
围绕上述问题,未来网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陈苗苗、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沈斌倜和未来网新闻采访部副总监李军一起,探讨双减”背景下的鸡娃”问题及新时代的亲子关系培养。
以下内容为直播访谈录音节选整理,全文大约2355字,阅读约需5分钟。
长期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被很多家长奉为老祖宗留下的家教传统,怎么教育孩子都是家务事,自己说了算。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还以为养娃只是家务事,那你就错了!
家庭教育从家事”升级为国事”,以后,家长要持证上岗”,依法带娃”,解决普遍存在的教而不当”问题。
什么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陈苗苗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她有个朋友的女儿在学舞蹈,上培训班,非常忙。孩子妈妈每天不是带着女儿去上辅导班,就是在去上辅导班的路上,经常晚上将近10点才到家。为了让女儿早点睡觉,妈妈就利用女儿躺着睡觉的时间,替孩子洗头发,吹风机吹干,再整理好。
孩子要做的就是--躺着享受妈妈的一条龙服务,学习之外的一切都不用操心。
这样的家庭教育一定会如愿培养出长大后懂得感恩、自立自强、适应社会的孩子吗?答案是不一定”。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陈苗苗
既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究竟该怎么教?教什么?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令很多家长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在其列举的九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亲子陪伴排在首位。然而,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没时间陪伴孩子,只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就行了。
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还有亲密的亲子关系。”陈苗苗说,当下,家长往往只盯着孩子们的作业和分数,像个项目经理一样,要求负责的这个项目必须万无一失,容不得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出半点差错。比如,若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能令父母满意,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愤怒,甚至口不择言地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陈苗苗认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异化,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空心人”。
访谈现场连线了北京《瑞丽》杂志社的谷健鹏,谷先生表示,教育的目的一是学知识,二是提升能力。家长不要在乎学校布置作业的多少,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哪个题做得不对,而是关注作业的完成质量。他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些知识自然都能掌握,但随着孩子年级升高,很多家长辅导不了他们的学习,孩子能学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这些才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亲密的亲子关系胜过鞭子
家是心灵的港湾,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父母则是孩子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寻求帮助和倾诉的对象。
在陈苗苗看来,父母与子女建立融洽的情感链接并不难,哪怕是一起共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或吃一顿饭,期间与孩子交流分享对某个新闻的看法,对国家大事的参与,乃至对世界的思考等等,自然而然地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生活中,父母一定会遇到被孩子气到忍不住发火甚至想动手的时候。陈苗苗认为,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像拉拉链一样把小嘴闭上,离开现场,让双方都冷静,自我反思。因为此时和孩子讲道理,只会激化矛盾,引起逆反心理;万一失控,暴力训斥或打了孩子,孩子心理仅存的歉意也会一笔勾销,觉得我不再欠你。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沈斌倜说,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沈斌倜
立德树人是这部法的根基。”沈斌倜解释道,孩子们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由同样的老师教同样的内容,孩子的表现却千差万别,因为家长、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有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问题的反映。”沈斌倜认为,父母只有做好自己,把家庭教育重点放到放到品德和心态教育上,才能在言传身教中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家长也不用把作业、校外培训作为抓手,整天拿着鞭子催促孩子学习。
在沈斌倜看来,苦口婆心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传统意义上的大有成就者,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不是做自己,而是成为别人想要的样子。不能做自己的人经常自我冲突和内耗,难以释怀和真正的快乐。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和做回自己,可以激发自发性成长。正如英国诗人纪伯伦诗中所写: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秉持错误的育儿理念和家庭教育方式,育儿之路走得越远,距离正确的轨道就会越远。如果家长完全盯着分数,未必会取得期望的教育效果;如果目光放长远,以立德修身为目标,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反而会成长得更好。”陈苗苗如是说。
亲子沟通不是权威说教 而是家长放低姿态
访谈还邀请了几位场外嘉宾连线,蓝色光标公司的饶飞说,孩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能否成才也不仅仅是看他们的中小学成绩好不好,家长要有平常心,不要总盯着清华北大等名校,以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在他看来,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少家长普遍用力过猛,竭尽所能为孩子营造完美的环境。但是,没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走向社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大环境。
饶飞认为,家庭教育不是家长的权威说教。尽管他的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但他会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好好讲话,孩子才能听进去。
同样作为家长,中国国贸集团市场部的由志刚非常认同上述看法。他认为,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能做的比较少,更多是求助于学校和社会资源。家庭教育上,家长能做的是和学校保持良性互动,了解孩子的表现,并参照学校规范标准,引导孩子;教给孩子仁义礼智信,注重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传承。
新潮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李军的孩子在上小学三年级,他和妻子的分工是,妈妈负责学校教育、辅导作业,爸爸陪孩子玩,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孩子交朋友。他认为,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放低姿态,凡事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沟通。
在新潮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李军眼中,双减”有种共同富裕的感觉,让所有孩子站在比较公平的起跑线上,发展特长,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
其他热点
作者 | 未来网记者李盈盈整理
审校 | 国宁
终审 | 宋广辉
点个 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