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对你们不太“有出息”的孩子好一点,他们可能会更好地陪伴你一生

我们办公室阴盛阳衰,七个人二男五女,五女中还有一个未结婚的女孩。工作之余,免不了办公室八卦,当然八卦肯定是在那四位已婚女同事居多,女的居多,年龄又偏大,话题大多数时间都是围绕孩子展开的。

四位女同事的孩子一个稍大,明年就要高中毕业,上的是这里排名第一的高中,排名妥妥的年级前100名,不是前十尖子,但也算学霸,这位同事的烦恼是孩子北大清华进不去,其他都可选择,她不知道给孩子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好,还有就是是不是选择留学,什么时候出去?可以说她对孩子满满都是幸福的烦恼。

而另外三位妈妈却都是抱怨,她们的孩子虽然小学初中不一,但都资质平平,属于那种排名班上三十名以下的孩子。抱怨的事也很多,现在的孩子的作业大都要家长辅导,一个晚上的时间都在帮着孩子做作业了,抱怨孩子怎么不开窍;现在是在的学校要求孩子做义工几十个小时,怎么联系和陪伴做义工又落在了这些妈妈的头上;周六周日,这些妈妈们在工作忙碌一周后,又都是陪着孩子满城跑到处补习。

对你们不太有出息”的孩子好一点,他们可能会更好地陪伴你一生

学校生活

这些妈妈们抱怨的倒不是花了多少钱,花了多少精力,而是孩子的平庸,不争气,不开窍,这些妈妈数落着孩子的种种不是,题不会做,自理能力差,开家长害自己老挨老师数落,一点没面子,哪像别人家的小孩,谈到这里,她们就叹气。

更要命的是小升初、初升高在即,像这么成绩的孩子,高中可能上不了什么好学校,那么大学也一样,能有个二本就烧高香了。有位同事说,她经常骂孩子没出息,蠢猪一个,泄泻心中的郁闷。

我一般不搭话,但听多了,终于我给他们说,别这么骂他们了,没出息就没出息吧,没出息的孩子可能对你们是更好的陪伴。

我就给她们讲了发生在我家乡的一些事。

我的家乡妥妥的十八线小县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个小城的两个孩子考取了美国两所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在我们那个小城可是轰动一时,那个时候与现在不同,现在只要家里有钱,很容易出去,那时能够出去的,真的都是人之龙凤,家家都羡慕,你看别人的小孩,留学读研读博,那真是风光。

岁月流逝,两个去美国的孩子都在美国扎下根来,其中一个是教师的独子,开始结婚生子,而教师两口子恰好退休,自然要担起带孩子的重任,于是那些年总见他们往美国跑,七八年过去,教师夫人得了肝癌,从检查到去世也就一年。那以后,教师还跑了两、三年,但已经没了带孩子的任务,孩子忙,自己在那里也不习惯,慢慢也就去得少了,前两年我回老家,我听说他还在,已经90了吧,长寿,但已经在养老院住了十年以上,绝少有人探望。也是,他的孩子也60多70了,在美国可能也已经自顾不暇。

另一个孩子还好有3个弟弟,父母的养老问题倒不大,但是我知道他们的父母去世,这个孩子都没能赶回来。他们的父母去得都较早,先后都是在世纪之交去世。按当地的习俗,人死一般可以是第3、5或7天上山,那时通讯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他们几兄妹做过反复的沟通,3天绝无可能赶回,5天也够呛,要办签证,买机票到大陆,飞机上也要一天,要衔接好到我们这个省会的机票,然后下飞机就算找专车往我们这个县城赶也要一天,算来算去5天(实际上是3天,父母死这一天已经算一天了,上山那天也是清晨)还是不敢保证,7天倒可以,但这7天这三兄弟得花钱招待宾客,要轮流守夜,还要想办法保存尸体不腐烂,活人都得剥层皮,最后还是决定3天上山,美国的也不用回来了。

也许你们说,远了,赶不来就不来吧。但是地方的风俗还是再远要最后见父母一面的。我们古代还有丁忧制度,父母死后,官员要回家守孝,这要持续三年,如果不丁忧,还会被皇帝罢官免职,永不录用。可见见父母最后一面自古以来也不是一件小事。

古代的丁忧制度

我的很多同学至今都一直生活在那个小城,他们没有走出去,就在当地谋一份职业,自食其力,他们平庸,不能出人头地,甚至有些经济条件也一直不太好,经常要父母帮衬着,有时也免不了产生一些矛盾,但是就是在这种纠葛和交往中,他们一直陪伴着父母,无论头疼脑热,还是大病住院。他们陪伴着父母渡过最后的时光,在父母故去后,为父母办好后事,春节清明,在父母坟头烧一炷香。人生的生老病死,不都是这么轮回吗?

而那些有出息”的孩子,出去了,见世面了,出国的,他们的观点会西化,西方的孩子和父母各自独立,他们会以这种方式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而许多出去在国内大城市的,职场竞争激烈,成家买房买车,注意力也很难在对父母的陪伴上,父母的生病故去,至多让他们来一趟匆匆的故乡行罢了。

也许有些人说,只要孩子有出息,这些都不算什么。

这几年有一个在日本和中国都很纪录片《含泪活着》,讲得是经历了十年动乱,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他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里举步维艰。在朋友的鼓励下,丁尚彪于1989年飞往彼岸的日本,后来为了打工赚钱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将全部心血花在女儿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天各一方,未能见上一面。

没出息

丁尚彪出国前一家合影

这本来是用来励志的,但是我在评论栏却看到一些尖刻的评论,15年,他没有见过父母,他缺席了女儿整个的成长过程,他15年没有和妻子的共同生活,他女儿再成功,对这个家庭来说也不是一个圆满的人生。

看来,很多人还是很看 重一家人陪伴着的生活过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