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就是做不到,为什么你的鼓励没有效?

有位家长反馈说:之前因为打骂教育,让孩子缺少自信。通过学习我知道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及影响,现在我已经改了。可是孩子遇到困难(比如做作业)就说:我不行,我肯定永远都学不会”,我该怎么做?我就鼓励他,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就是因为不会才学,但是他还是那样,有时候还会哭。已经上一年级了,最近几个月总是出现这个现象。

平时生活中也能感觉到他自信心不是很够。比如学骑自行车,他一直嘟囔我永远都学不会”,我一直鼓励他,如果他骑的比较顺利,他还能听进去鼓励的话,如果摔倒了,就会很生气,有时候还会大哭,闹着再也不学了,永远都学不会。感觉他害怕尝试新的东西,害怕失败,不相信自己,我已经肯定他了,为什么他还是不自信呢?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就是做不到,为什么你的鼓励没有效?

那什么是自信呢?
首先自信是来自于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就很自信。相反就不自信。
自我价值感就像一个瓶子一样----轻盈、透明、纯净。瓶子里装的是各种渴望,里面最需要装的就是爱。其次是安全感、关注、尊重、自由、价值、赞美、认可等等。这个瓶子里,有自己的渴望、有得到的爱,有来自于外界给的安全感、赞美、认可、尊重等心里营养。对于小孩子来讲,在小时候没有能力的前提下,需要父母给与孩子这些心里营养。当这个瓶子被装满的时候,那这个孩子就会强化了他对自己的认知,爸爸妈妈说我好,看来我就是好的。这就是外界的评价强化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会表现得非常自信笃定,性格及习惯良好。此时呈现的自我价值就很高。

但因为小时候,90%的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自我价值的瓶子里装满这些,或者装得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批评、指责,那这个孩子就会有,爸爸妈妈没有说我好,或者说我不好、不够好。于是他对自己认知就是自己不可爱、自己不配得、自己没有价值等等。这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胆小、懦弱、自卑等现象。这就造成他的好与坏完全是来自于外界的人对他的评价,有,就证明自己很好,很开心。没有就说明自己是不好的。常此以往,孩子内在的自我形象就是不好的,以至于做任何事都会让他重复那个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所以这个孩子在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呈现的是个失败者的形象。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说:我不会,我不行,我肯定永远都学不会。”这说明他的头脑中再次出现原来那个胆小、懦弱、失败的自己。也在告诉妈妈:我就是不好、就是做不到 。其实孩子不是害怕困难,而是想知道:我差成这样了,爸妈是否依然爱我?是在测试父母的爱是否是无条件的。如果你只是鼓励孩子,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或者我相信你下一次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鼓励,其实是在告诉他:我不接受你变差的样子。此时,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爱。有爱注入,他才会有力量面对那些困难和挫折。所以一味的鼓励,起不到给孩子支持的作用。所以满足当下的需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可以这样来说:
1、我试试?嗯,看来它真的挺难的。(认可对孩子来说,真的是有挑战)----接纳和感同深受的体会孩子(站在孩子角度上理解他的处境)

2、学不会也没关系,妈妈爱你。(表达情感上的联结)----接纳允许

3、妈妈小时候也不会。妈妈也有一些不会的东西。(同理他)

4、虽然挺难的,但妈妈还想再试一下,你陪着妈妈好不好?(给他作榜样,而不是叫孩子自己去试)
当你这样跟他沟通和引导时:他就会从挫败感中走出来。
其次,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中为孩子设定立刻可执行的最小的目标,让孩子先做到简单的内容,做到就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他。然后再设置稍微大一点的目标,让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达成,这样孩子就在每次都能完成小目标的成就感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就感,多做,多做到,这样就形成了行动反馈的正能量循环。他就会越来越自信。
最后,当一个孩子有了自信,他就会爱上自己,因为爱自己,就会尊重自己的价值,清晰的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建立起自己的界限感,并拥有高自尊,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是建立别人的评价的基础上的。他可以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失败,并会从失败中走出来。

本人专注生命教育与心灵咨商16余年,通过生命教育成长体系,帮助每位家长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从而轻松自如的引导孩子幼儿、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及成长,并拥有幸福自在和谐的人生。欢迎关注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