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薇薇妈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从菜市场回来,大家都在小区玩。浩浩小朋友拿着新买的电话玩具一边按一边说:"这是我的新玩具。"话音刚落,小朋友的目光都转移到玩具上。
其中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上来就开抢,浩浩挡了一下,小男孩往后退了两步,然后开始哇哇大哭。

浩浩的奶奶见状,就对浩浩说:"男子汉这么小气干嘛?你比弟弟大,玩具给弟弟玩一下。"这时,小男孩边哭边进行第二轮抢夺。
浩浩的奶奶见劝说无果,直接从浩浩手中夺过玩具,转身递给小男孩,并告诉浩浩:"小朋友要学会分享。"小男孩拿到玩具高兴极了,但浩浩小朋友不开心了,呆在原地小声哭泣。
作家韩寒说:"在现在的社会里,我分享快乐,是希望大家看到以后都能快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享?
分享是指宝宝将自己所拥有的、能支配的物质与别人一起使用,将自己的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体验。分享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能力,学会分享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

常常有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分享,孩子不愿分享就自然而然强迫孩子分享。
一、家长强迫孩子分享的原因1.自我认识
两个孩子或者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争抢玩具、争抢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古语有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家都知道分享是一种美德,潜意识里会要求孩子分享。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在意识的作用下便开始动嘴动手,强迫孩子分享。

2.碍于面子
通常在一起玩的都是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碍于面子,每次都只能靠"抢""夺"等方式"强迫"孩子分享。
然而结果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开心了,自家孩子委屈哭泣或者闹情绪。有不少家长事后感到后悔,但也很无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孩子不愿分享的原因心理学家Robert Kegan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中提到,孩子在6岁之前,没有"他我"的概念,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常常认为"我最大",他们总是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会被认为"自私"。具体表现为:看见好玩的就要玩,看见好吃的就要吃。

6岁之前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不知道什么是分享,为什么要分享,分享的意义在哪里,同时孩子也没有分享的经验。在家中,家长以孩子为中心,要啥有啥的生活过久了,你突然说让他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这时候孩子的心里肯定不能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观察到的现实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分享。就像家长们,不会随便送别人车和房,因为太贵重了。即使是一件小小的玩具,在孩子眼中也很贵重,自然不愿与人分享。
三、如何培养孩子爱分享的习惯画家梵高有段名言:只要我还有一片面包与一片藏身的地方,就要与你一块分享。这在过去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在现在也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这是把彼此的需要看成是头等重要的事。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分享呢?
1.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大家都知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当宝贝,是不会答应轻易送人的。霍思燕和杜江的儿子嗯哼曾在《爸爸去哪儿5》中因为玩具被没收哭泣过,然而在《妈妈是超人3》中,嗯哼为了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竟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参加义卖。
其实,嗯哼愿意分享玩具跟霍思燕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嗯哼堪称"玩具大户",在清理玩具的时候,霍思燕告诉嗯哼,想把一些嗯哼平时不常玩的玩具给其他更需要的小朋友,嗯哼是拒绝的。霍思燕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撒娇、讲道理,最后成功到义卖店参加卖玩具的游戏。
对于"分享",孩子是不太明白的,这就需要家长加以正确引导,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过程的。
2.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皆来自于父母。爸爸妈妈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宝宝都看在眼里,并且时不时还跟着模仿。

邻居家的小孩十个月就会模仿父亲打喷嚏,经常"啊切"。所以如果父母树立爱分享的榜样,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跟着学。相反,如果平时不爱分享,那宝宝自然也不愿分享。
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常常要求孩子把食物分享给自己,但是当孩子给食物的时候,父母却不要或者接过食物又还给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很困惑,不明白到底该不该分享。
3.减少宝宝独享的机会
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总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家里有好吃的,父母舍不得吃,想方设法留下来给孩子。
好吃的东西就应该大人和孩子一起分享,如果一味让孩子独享,久而久之,孩子便不会分享,自然也不会在意别人的需求。

生活中,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以尝试让小朋友交换或轮流玩玩具,从而学会分享。
分享不是一蹴即就的,需要从小培养。分享不是失去,而是更多的拥有。
只有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分享,那么分享才会更有意义。天底下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更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毋庸置疑,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爱分享的习惯,但如果强迫孩子去做,非但事与愿违,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我是@薇薇妈,一位育儿探索者,欢迎和我一起轻松聊育儿,遇见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