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若论这个世界上最不好相处的关系,都是亲密关系。大部分人在陌生人面前,往往能表现得极尽体贴礼貌,但唯独对最亲近的人却不知该从何沟通起。
就像我有一个销售朋友,说自己在外多难的客户都能想办法搞定,但一回家就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说话。

这样的现象,在70、80后中尤其常见。因为他们小时候所处的年代,家庭关系都比较淡漠。这并不是指父母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不关心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就像顾长卫指导的电影《孔雀》,由于大儿子身患疾病,父母便极尽偏心。强迫弟弟妹妹每次必须把过年的糖果分出一部分给哥哥,结果导致哥哥把吃不完的糖果喂了门口的鹅,弟弟妹妹却因糖果少而苦恼。
女儿一直梦想着当伞兵,却被父母看作不务正业,硬要给她找工厂不停刷瓶子的工作,结果让女儿一辈子活在悔恨和飞蛾扑火中。

最小的弟弟正处青春期,有一天哥哥到教室给他送伞。担心被同学们嘲笑,他编造了一个谎言。并在哥哥被歌声吸引站在女厕所门外,被人大喊抓流氓”时,加入到了殴打哥哥的阵营,因为他认为这样大家就不会觉得这个痴痴傻傻的胖子是他哥哥了。
最后谎言被拆穿,弟弟被全班的同学看不起,结果离家出走,后来成了一个好吃懒做、依靠老婆养,无责任心的糟糕男人。
可怕的是,这部电影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的缩影。
也就导致,70后、80后长大,都要用半辈子时间来和父母和解。尽管如今有所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仍然在不少家庭轮番上演着。
父母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孩子却不接受,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孩子却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就像鸡同鸭讲。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觉得不被理解、委屈,亲子关系也越来越恶化,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像这样,宁愿沉默相对也不愿意沟通,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心理学认为,两个人要想达成有效沟通,就需要在同一个频率上。这样一个人说的话,才能被另一个人听进去,也被称作同频共振。
只有父母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用眼睛去观察他们的行为,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捕捉他们的情绪信号,才能提出能被孩子接受的建议。

然而,大部分家庭采用的方式都是简单粗暴的。比如妈妈在耳边无尽地唠叨,爸爸直接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代替说教。
大人仔细想想,这样的方式自己估计也很难接受吧。
但恰恰就是很简单的这样一个前提,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并下意识崇拜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感。
用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孩子懂什么?”
缺乏同理心是父母最大的毛病,他们总认为自己给孩子的是最完美的,却不清楚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奇葩说》曾经出过一个话题叫如果你拥有一键定制的按钮,你想给孩子定制什么样的人生?”
傅首尔提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他花钱给孩子买了一双2000块钱的鞋。
很明显,在大人的眼光中这很潮流,但孩子看到后却嫌弃这双鞋不好看,因为上面没有他喜欢的卡通图案。尽管像孩子所说的带卡通图案的鞋,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但在大人的眼里,这跟2000块钱的鞋子根本没法比,可孩子就是喜欢。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存在代沟和时差的一种表现,父母眼里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孩子的价值,亲子间的沟通不应该是为你好”而是你觉得好”。
只有同频共振、区域明确,才能达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

对此我们要了解乔哈里视窗理论,这是专门针对人与人之间沟通方法与技巧的,通常也被称为沟通视窗。
理论提出者认为沟通就像一扇窗户,分为4个象限。
分别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开放区;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盲目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隐藏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封闭区。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并没有让双方都知道对方的意图。
父母向孩子单方面的说教。就属于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隐藏区,相当于父母把自己的苦口良心全都隐藏起来,因而孩子听到的只是唠叨。
孩子向父母沟通却得不到理解。就属于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盲目区,于是家长就会为孩子做出一些孩子并不想要的事情。
比如《孔雀》中想当伞兵的女儿,在父母眼中却被认为是不切实际。
但这两种,至少其中一方都还有沟通的欲望,最可怕的是双方都不愿意沟通的封闭区。
尽管生在一个家庭中,却从来不坦诚地面对面的沟通。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只有做到你明白我,我明白你的公开区,亲子之间的沟通才不至于鸡同鸭讲。

■针对隐藏区——反馈
父母在向孩子说教的同时,也要时不时问问孩子,能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知不知道父母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而不要只顾着自说自的。
这就好比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知识,如果不通过反馈得知这堂课到底上的怎么样,那就是白教了。

■针对盲目区——倾听
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时,家长不要先着急否定。孩子肯定有自己的看法,不妨试着倾听一下。
如果觉得可行,就鼓励孩子尝试;觉得不可行也要适当引导,并告诉孩子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针对封闭区——真诚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父母主动做出改变真诚的请求,获得孩子的理解与原谅,才有可能打开已经封闭的亲子大门。
可能一开始会遭到拒绝,但只要父母有耐心,并真正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最终就会被孩子看见和听见。

1)感同身受,否则不要随便下结论
想与孩子之间取得有效良好的沟通效果,父母就要真正对他所经历的感同身受。从一个幼稚的小成人”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要居高临下地带有自己世俗的眼镜。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随便评价孩子或孩子正在做的举动。
平时要注意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是下定义。
比如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家长可以这么说:为什么你画画才学了半个月就不学了?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而不是你这孩子就是浪费钱,说了要画画,画半个月又不画了,哪有那么多东西够你糟蹋!”

2)问询孩子的反馈,以调整期望
家长的过高期望,往往也是造成亲子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也时不时停下来问问孩子,他对此是否存在意见。
如果发现孩子真的达不到要求,父母可以适当降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像接纳你自己也不完美一样。
3)神情配合肢体语言
与孩子取得有效沟通最重要的是情感连接,而不是语言连接。
很多父母表面上尊重孩子,说着没关系”的话,可表情和肢体动作中表达出来的,却是深深的遗憾和恨铁不成钢。
孩子很敏感,很快就能识别出来这种不协调,此时他更多的是内疚和自责。
只有当你真正从内心接纳这一点,语言、神情和肢体动作都保持统一的步伐,才能传达给孩子你真正想传达的东西。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